70's

星期五, 二月 03, 2006

Fw: 《新华日报》1946年1月24日 人民文化水平低,就不能实行民选吗 ? ・力 民・


>
> ・力 民・
>
>
>
> 这是一个老问题:中国广大人民文化水准太低,致使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
>
> 有运用选举权的能力;反对实行民主的人,更以此为借口,企图拖延民主的实行,
>
> 并从而诬蔑解放区的民主选举。如象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和平日报》社论就可
>
> 作为代表,那社论里面说:“……共产党拿‘普选’和‘不记名投票’来欺骗人民。
>
> 谁不知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他们既不能记自己的名,
>
> 更不会记共产党所指派(?)那一群大小官吏的名了。这种政府只能叫做‘魔术’政府,
>
> 不能叫做‘民主政府’,共产党人却掩耳盗铃,硬说‘魔术’就是‘民主’,简直
>
> 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不仅是诬蔑解放区的人民,而且推论下去
>
> 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民还无法运用民主选举,还应当由他们继续“训政”
>
> 下去。居心何在,不问可知。
>
> 假若将来中国人民个个都能识字了,实行选举时一定便利得多,这是很明
>
> 白的。现在中国人民文盲太多,进行选举时非常麻烦,这也是事实。但是,无论如
>
> 何,选举的能否进行和能否进行得好,主要关键在于人民有没有发表意见和反对他
>
> 人意见的权利,在于人民能不能真正无拘束的拥护某个人和反对某个人,至于选举
>
> 的技术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解放区实行民主选举的经验便是明证。我们略举几
>
> 个例子,看看解放区是怎样选举的吧:
>
> 首先要说明,候选人决不是指派的,而是由人民提出的,在乡选中每一个
>
> 选民都可以单独提出一个候选人。在县选中每十个选民可以连合提出一个候选人。
>
> 选举的方法是分成两种:一种是识字的人,写选票;一种是不识字的人,则以投豆
>
> 子代替写选票。这是很久以来就采用了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又曾有过不断的改进
>
> 和新的创造。过去的办法是由候选人坐在晒场上,每人背后摆一个罐或碗,因事不
>
> 能到会的候选人仍然给他们空出位子,位子后摆上碗,每只碗上都贴着候选人的名
>
> 字,选民每人按应选出的人数发豆子数粒,于是各人便把豆子投入自己所要选的那
>
> 个人碗中,在投豆子之前,先由监选人向大家说明每一只碗所代表的候选人,一般
>
> 说起来,不识字的老百姓总是特别留意于记忆的,在这件他们看来很郑重的事情上,
>
> 更是不致于弄错。这种方法还有缺点,那就是当每个选民投豆子时,到会的人都可
>
> 以看得见,实际上成了记名投票。后来就改变方法,把碗统统放到另外一个房子里,
>
> 除监选人在选民万一记不清楚时从旁帮助说明外,其余的一概不准在场。但这种方
>
> 法仍有缺点,因为碗是仰着放的,那个碗里已有的豆子多,那个碗里已有的豆子少,
>
> 都看得清楚,这样就可能使后来的投票受到先前投票者的影响,因而不自觉的失去
>
> 了自主性。补救这个缺点的方法,就是用纸把每一个碗都盖起来,而让投票者从碗
>
> 边上把豆子投进去。最近陕甘宁边区的选举中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在候选人数
>
> 不多(乡的选举中候选人一般是不会太多的)的时候,依候选人的多少,发给选民几
>
> 颗,颜色不同的豆子,比如:黑豆一颗代表张××;黄豆一颗,代表李××;玉米
>
> 一颗,代表赵××等,另外每个选民再发给小纸一张,如果想选谁,就把代表谁的
>
> 豆子用纸包上,放在碗里,同时包几颗者作废。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农村文盲的无记
>
> 名投票,在某些地方实行结果很好。
>
> 以上只是略略举几种方法作为例证而已,此外也还有其他的方法。这些方
>
> 法的创造证明了只要有实行民主的决心,人民的文化水平低与不识字都不会变成不
>
> 可克服的障碍。那些信口诬蔑解放区选举,并企图以此来拖延民主选举之施行的谎
>
> 言,完全没有事实根据。才真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侮辱”哩。
>
>
>
> ――《新华日报》1946年1月24日
>
>
>
>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