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高兴:好文笔写出一本烂书
最 近读了宋晓军、王小东、黄纪苏、宋强、刘仰在网上流传的《中国不高兴》的大部分章节,不能说这本书的作者们没有见识,他们都读了许多书,做了许多的研究。 尤其这本书的文笔,嘻笑怒骂,纵横开阖,读起来非常痛快。但是由于他们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因此就使这本书自相矛盾,漏洞百出,最后成了一本不知所云的烂 书。
这本书的致命伤是:
1、作者根本没有弄清他想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是用中国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去反对西方亦或美国?但是作者们对中国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又十分不满,又不甘心被说成是现体制的辨护人。所以批来批去就把自己的立脚点也掀翻了。
2、中国的现体制和意识形态及经济形态和现在西方的这一切不仅仅是对立,而是有许多交叉之处,越到现在,其交叉处越多,你们只抓住对立的一面挥洒、狂奔,最后批来批去就批到自己身上了。
3、现代的西方也绝不是铁板一块,是充分多元的世界,你们把所谓西方假设成一个目的一致,观点统一的世界,实际就与唐吉柯德攻击风车一样,也就是说这个目标是虚假的。
4、 对人类思想的成果,我们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对、错、可、否、取、舍,然而一般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不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合理的方法。我们不能仅仅就某 种文化与经济成果,用一种尺度做标准衡量它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把它放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去看它的实际意义。物质文化的发展,往往是危机和欲望的产物,危机是 产生新的经济模式与新的文化的母体,还没有盖棺就已论定,不仅为时过早,而且也过于草草率。如本书对金融资本主义等的批判。
鉴于以上的致命伤,就出现了几个作者互相否定和互相批判的现象,最后把这本的主题消磨为“零”。
如 宋晓军主张物质至上,反对文艺腔,宋晓军说:记得一次我在凤凰卫视做一个PK节目,内容是“中国到底要不要建造航空母舰”。结果这么一个有技术含量的问 题,完全变成了一场“文艺腔”的大比拼。一位有点名气的教授,根本不了解海军、航母、造船工程,上来就用历史“文艺腔”说,中国不能造航空母舰。当时我真 是又气又好笑,突然感觉到,只要是被上世纪80年代的“文艺腔”浸泡过的人,怎么都那么自以为是啊?中国社会在急速的现代化、工业化现实中,他们怎么就不 知道学点新东西来面对呢?“文艺腔”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把“文化”,把“软实力”放到了过高的位置。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地看到思想界、学术界、主流媒体,乃 至跟着鹦鹉学舌的政界、商界,没完没了地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软力量”的重要性,甚至强调仅凭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可以感化西方人,“为万世开 太平”。然而,强调了半天,中国的“软力量”仍旧弱到几乎是负数。
而黄纪苏的文章又似乎掉了个儿,他写到:《张学良回忆录》里说, 北伐军所向披靡,打得直系、奉系落花流水。有天张大帅把少帅找去研讨这件事,大帅说:小六子,我想不明白,咱要枪有枪,要炮有炮,还有独一份儿的德国山炮 团,轰他们不就得了呗……咋就轰不动呢?少帅说:爹呀,咱是有枪有炮,咱有德国山炮团人家没有,但您想过没?人家有三民主义,咱没有啊!大帅不服:“三民 主义”嘛玩意儿啊,我还“五民主义”呢!过了两天大帅又把少帅叫去:小六子,你说得对!咱还真缺个“三民主义”啥的。东北的高粱茬子老子还没吃够,咱撤!
我想问一下作者:你们到底想批判什么?你们到底想维护什么?你们是用什么思想去反对什么思想?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最后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咬住你们合作者的尾巴,最后形成一个怪圈,你们耍弄这个怪圈给读者看!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