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一, 十一月 26, 2007

中投公司与QDII成为难兄难弟说明海外投资难成主流

 
http://yetanyetan.blog.sohu.com/71597668.html

中投公司与QDII成为难兄难弟 说明海外投资难成主流 2007-11-26 每日经济新闻
    中投公司与QDII成为难兄难弟,前者在黑石的第一单投资中浮亏65亿元人民币,后者四只基金QDII在一个月内损失100亿人民币,这说明,海外投资在近两年内难成主流。
    亏损本在意料之中,以这些机构的研究与操作水平,想不亏都难。但笔者仍然看好中投公司,而不看好QDII,原因在于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体现国家战略,因此必然享受到国家红利;后者体现的是市场的适者生存逻辑,他们以国内市场的霸道,在海外市场高举高打,却因港股直通车暂停,找不到可以鱼肉的散户,而匆匆败下阵来。
    从披露的信息来看,中投公司的前期1000亿美金,600多亿购买汇金公司,剩下的投资黑石,成为中铁H股股东,与宝钢、首钢等大型钢铁公司一起,参与竞购铁矿石公司力拓的股权,预计出资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
    其投资路径十分清晰,一条向内,一条向外。
    向内,争取成为大型央企的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享受到一二级市场之间的溢价,拥有资源类与大型制造装备等必定会有大发展的公司的长期收益,还可以代表国家保证拥有这些公司的相对控股权,保证利权不外泄。这与汇金公司参股各大银行相同,由于收购了汇金公司,中投公司在大型央企与各大银行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中投公司是借道境外投资,但本质上是对内部企业的掌控。这体现了国家利益,也保证了未来基于行政垄断与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收益。我们只要看看国外投资者在中石油上得了多少利,汇金公司入股金融机构取得的收益,就可以想象中投公司的未来赢利钱景;
    向外,就是投资黑石等国外基金,或者参与中国大型央企的海外并购。这些投资并不一定能够得利,亏损的可能性比较大,是为了中国经济的战略布局而付出的成本。如投资黑石试探了美国财政部的底线,并且可以通过黑石参与国际市场的运作。黑石通过中投公司在中国为个最大的新兴市场找到了落脚地,入股蓝星清洗激起一片反对声浪。但不为人所关注的是,今年11月5日黑石联手蓝星清洗的母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了澳大利亚农用化学品生产商Nufarm公司,总投资额达28亿美元。Nufarm称,如果将Nufarm与中化集团旗下一些农用化学品业务结合起来,将缔造出在普通农用化学品领域的全球龙头企业。显然,这才是中投公司投资黑石的真正目的,以后此类海外并购案将越来越多。
    中投公司的投资锦囊由高西庆掌管,这位被公认是中国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法律意识、较为规范的投资人士,他在操刀社保基金海外投资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托管机构等选秀活动,以业绩进行考核,据社保基金副理事长称海外投资具称收益达到12%。目前中投公司正张罗着在海内外选秀,以国际标准进行外包式投资,都是拷贝社保投资模式,这也是中投之所以可以被看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观QDII,则没有那么幸运。到目前为止,除了先前的华安之外,几乎所有的QDII不管是银行系还是基金系,全都在投资者的期盼中意气万丈出海,纷纷铩羽而回。
    QDII无法享受到政府红利,只能在海外市场上与国际投资者展开肉博战,由于研究力量的捉襟见肘,大多将研究等项目外包给熟悉的境外机构,或者为求稳起见,投资ETF资金。在此我们没有看到什么战略意图,也没有看到对冲组合等理念,既无经验也无战略,是一个致命伤。事实上,当时中航海陈久霖期货市场大亏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懂行,将巨大的投资整个外包给操盘手,一赌再赌也一输再输,有人甚至认为陈久霖是海外投资圈套的牺牲品,这些投行给不断做空的陈久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而这些中国的QDII基金,大概是陈久霖之后的又一道美餐。
    国内机构投资者喝狼奶长大的背景也让他们在国际市场动辄得咎,这些衔玉而生的机构好象天生是理智与专业投资的代名词,尤其是获得QDII资格的资金更是不同凡响。天知道,这些机构刚刚逃离基金黑幕的阴影,经过一轮大重组获得生机。但改变这些公司的内在基因恐怕不那么容易,他们习惯短期快钱操作,善于听信息之风,以联合做庄、围猎散户为投资王道,由于个人收益与业绩关系不大,对投资者的责任心值得怀疑。更重要的是,他们习惯了听从管理层的窗口指导,缺乏投资最重要的自由意志。此次出海,如果港股直通车紧随其后,说不定QDII可以在香港市场上演围猎中小投资者的大戏,可惜港股直通车迟迟难通,QDII只好露出外战外行的真面目。
    海外投资难成主流,投资QDII有巨大的风险,只在分散风险进行资源配置时有价值。事实上,目前投资香港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渠道很多,投资者没必要死抱着QDII不放,除非这些基金表现出说得过去的业绩体现出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那就看看他们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吧。
    就政策而言,仍会鼓励境内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境外市场;但对投资者而言,境外市场不应该成为主流,否则就是放弃了人民币升值这一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