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开始学习经济学原理
按照马歇尔的定义,那么在经济学的函数里面,中国文化是一个特别的变量,而且他对人行为的影响还特别大。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郭凯经济笔记 on 11/2/06
早上坐在Ed Glaeser的中级微观课上,这个博客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是这门课的一个助教。看过我简历的人应该知道,这是我第二次做这门课的助教。如果再了解一点我经历的人,这是我第四次做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助教,两次在北大,两次在哈佛。如果加上我先后学过三次微观经济学,两次在北大,一次在哈佛,那么这是我第七次坐在一门微观经济学的课堂上。
和往常一样,我坐在我的座位上,头也不抬的给晚上要讲的Section准备讲义。但是,今天的整堂课我没能写下一行字。因为,我从头到尾听完了整堂课。这堂课的讲义和去年的一模一样,换句话说,去年在这堂课上,我已经听过这一讲了。可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发现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多没意识到的东西,即便在一堂我已经听过七遍,并且讲过4遍的课上。特别是那些看上去毫无生气,极度简单的数学公式,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你就知道自己在过去的多少时间里曾经庸俗化了这些东西,即便你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推导过这些,甚至教过这些。
我已经不跟非经济学家们吵关于经济学的架了,因为那种吵架没有建设性。真正应该战斗的对象是那些二流但不知道或者不承认自己二流的经济学家。当然,我不是说自己是一流的,恰恰相反,我还根本不入流。是那些二流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学庸俗化了,庸俗成了教条,傲慢或者没有生气的数学公式。
晚上,讲完课后,疲劳的坐在办公室里,又一次打开哈佛经济学原理课的录像,开始重温经济学原理。曼昆在1000个学生面前(哈佛一年招收约1600名本科生,今年竟然有1000人修经济学原理!)说道:
什么是经济学?有的教科书里说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的学科。这个定义也许是对的,但我不喜欢。我喜欢的是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给出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日常生活的学科。
我听懂这句话了吗?
你呢?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on 郭凯经济笔记
- Subscribe to 郭凯经济笔记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