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九月 06, 2007

有阴谋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郭凯经济笔记 on 3/16/07

我最鄙视的理论就是阴谋理论。我记得自己以前也在博客里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阴谋理论的特点就是用某种阴谋来解释某种现象的发生。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引人入胜,比如说美国如何用操纵油价来搞垮中国,或者布什如何利用操纵油价来操纵选举之类的。这些理论的共同弱点是他们一定是无法验证的,要不然就不是阴谋理论了,就是阳谋理论了。你要是把一个阴谋理论家逼急了,他估计就会说这件事情是他一个跟谁谁谁很熟的人透露的。看上去是提供了"证据",其实还是没法验证。
不过今天我自己要当一次阴谋理论者了。事情是这样的:昨天我等着跟人开会,提前到了一会儿,无聊之中我就进了系里本科生的教务办公室,随口问了一下我们做助教的有没有免费的教材。那个教务说有,然后从书架上给我拿了好几本各式的《宏观经济学》,我觉得自己要不了那么多,就只拿了一本Robert Barro最新的《宏观经济学》。我拿着书回到办公室之后随便翻了翻,觉得反正书稿的电子版我都有,这么新的书卖了算了。于是上网查查书的价格,一查吓了我一跳,这一本书竟然要卖158美元一本,合人民币1200块。说实话,看到这本书这么"值钱",我反而舍不得卖了。然后我就想起来了,我还有两本曼昆的旧版的宏观经济学,也是崭新的书,是前两年教课发的。今年,曼昆也出了新版的宏观经济学。我琢磨着要是新的旧版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也能卖个100美元,我干脆把那两本卖了算了,再加几十块钱换台22寸的显示器回来。上网一查,发现了下面的事情:1.这本书的新书标价也高达138美元一本。2.这本书的二手市场已经相当活跃。亚马逊网站上能有几百个卖家。3.在二手市场上,一本崭新的书最低只要19美元就搞定了。
看到这件事情,我觉得书商大概是有"阴谋"的。在我说我看出来的阴谋之前,我想先声明,曼昆和巴罗我都非常熟悉,他们写教材的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意教授和传播知识。他们未必是整个"阴谋"的一部分,特别是巴罗,他的书上一版已经有点过时了,因此是到该出新版的时候了。不过曼昆也公开的承认过,写教科书是一件很挣钱的事情。
我感觉到的阴谋大概是这样的。教科书能够定价定得很高需要有两个必要条件:1.这个东西再贵,还是有人需要买。这个条件我相信对于不少教科书都是适用的,毕竟学生买教材的时候对价格的敏感度是不太高的,因为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2.这个东西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尽管美国有很好的著作权保护,可以保证盗版书基本上不会有市场。但是著作权并不能限制人们去买卖二手书。因此,对于一本新书而言,二手书市场会比较不活跃,所以人们要买只能去出版商那里买新书。而一本书如果问世几年了,对于教材这种用完可能就不会再看的东西,二手书市场就会相当活跃 。这个时候,定价偏高的新书就卖不太动了。如何保证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呢?那就是不停的出新版,然后把新书免费的寄给大学的教授们。大学教授们显然没有动力用旧版的教材,替学生省钱。所以一出了新版,可怜的学生们就只能继续忍受教材的高价。
当然,虽然我把整件事情描述为"阴谋",并不代表我觉得这件事情就是坏事。有些愤青肯定准备拿板砖拍死书商,拍死曼昆了,让你们赚黑心钱。先等等,要是没有这些书商,没有曼昆,我们能有这么一本经典的教材吗?
我们可以有一个号称不挣钱的某某部和某某教育出版社以及某某教授,写出一堆质次价廉,抄来抄去的教科书,你觉得这样难道就更好吗?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