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九月 06, 2007

中国究竟是不是廉价基地?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郭凯经济笔记 on 1/31/07

今天看到曼昆的博客上转载《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哈佛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报道,让我想起了这个题目。

虽然在哈佛,但是我几乎和丹尼.罗德里克没有打过任何交道。见过几次,他的行政助理曾经是我班上的一个成绩不算好学生,仅此而已。很早就知道他的贸易政策课程在肯尼迪学院非常受欢迎。不过让我注意到他的事情是:一年多以前,在我准备自己的博士资格口试的时候,我必须在两个我选定的领域内阅读大量的文献。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口试之前,让自己成为这两个领域已有知识的专家。我自己选的一个领域是经济增长,因此,我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几乎读完了经济学里所有关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文献。在我读的那上百篇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里,有一篇的名字格外的吸引我,那就是丹尼.罗德里克与人合写的《作为自我发现的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as Self-Discovery)。说句实话,我当时看到这个题目的感觉就是激动,不知道是触动了自己哪一根神经。文章里的故事也很简单:个人需要自我发现,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然后才能做得很好。国家也是一样,需要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然后这样经济才能发展。罗德里克在文章里用了很多事实来支持他的这一观点,反复重复的就是一个主题,你看,那些发展比较好的国家都是发现了自己擅长做的东西。

从纯粹学术的角度上说,这篇文章的理论也许是值得商榷的,或许这个理论有同意重复之嫌。你要是定义每一个成功人做的事情就是这个人擅长做的事情,那你自然看到的所有成功人士都在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当然,罗德里克的文章没有这么简单,但还是难以摆脱这种自我循环的可能性。不管怎样,这篇文章,至少因为它的题目让我对它充满了好感,至今如此。

在这之后,罗德里克又有一系列的文章是顺着这个思路的。在所有的这些文章中,中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罗德里克认为:中国所以能够这么快的增长,恰恰是因为中国(在相对意义上)没有沦为廉价商品的输出国。如果把中国和那些与中国收入相当的国家放在一起,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复杂程度以及增加值都比那些国家高多了。在罗德里克的理论中,政府帮助下的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引进,甚至贸易保护也许都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显然,在罗德里克看来,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从《纽约时报》的报道上我才知道,罗德里克有这样的理论并不完全是偶然的。他出生于土耳其,父亲拥有一家圆珠笔公司。得益于土耳其政府对贸易的保护,他父亲的公司才避免了便宜的进口圆珠笔的竞争,存活并发达起来。也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经济实力,罗德里克才得以有机会负担的起哈佛高昂的学费,成为他的家族中第一个到海外学习的人。他开玩笑说:"我就是进口替代的产物。"

如果罗德里克说的事实是对的,我相信他几乎一定是对的,那我们就应该改变中国是个廉价出口基地的印象。相对于我们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发展程度,我们已经在出口绝大多数和我们发展程度相似国家所不能生产的东西,或者说,我们出口的东西要比我们实际的发展水平高出很多了。说得再直接和夸张一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才能生产的东西。比起我们自己的底子,我们已然做得非常不错了。

我相信罗德里克的理论会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如果他的理论还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那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