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五, 九月 14, 2007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杂谈经济热点

看来要好好学习一下李白的诗词了。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谢百三 by 谢百三 on 9/14/07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杂谈经济热点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一)面对迅速上涨的房价与通胀......

早在有关部门决定对股市进行垂直打击的"5.30"之后,早在谢国忠、易宪容等学者在3000点抨击股市有泡沫时,早在左小蕾等经济学家在2000点不到就忧心忡忡地敏感地指出股市有泡沫时,我们就一次次指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股市;不能轻率地鲁莽地打压股市;否则,非常有可能将极其充沛的过剩的流动性资金流压向物价和一度沉寂的房地产市场,造成城乡居民的真正的心理压力与经济压力。不幸的是,几个月前我们的担心、不安现在已全部变成事实:7-8月份整体CPI同比上涨5.6%-6.5%,创10年来最高水平。而全国前几年毕业的留城大学生(1000万以上)及进城农民工及城市居民最关心的房产价格则在70个大中城市全面上涨。继6、7月份连续2个月创下自2005年7月宏观调控以来最高水平后,8月份再创新高;新建房上涨9%;环比上涨1.5%(这是非常严重的)。其中最严重的有北海(18.2%),深圳(17.6%),北京(13.5%),乌鲁木齐(15.5%),蚌埠(11.1%);(上海也在全面恢复上涨)。房地产热已肯定卷土重来,而且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发达的大中城市到中西部地区城市,无一例外。

有人说,这与"5.30"等前后多次打击股市有关吗?直接有关,密切相关、完全有关。不信,你再压压看,一定会酿成房地产狂热及全面严重的通胀。

现在,人们都在讲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确实,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可以私下与与人谈,在私人博客上发表你自己的学术意见、观点。但切记,这不是在探讨商鞅变法、玄武门之变、李秀成是否叛变过等问题,沉睡的历史老人是任人评说的。这是在大报、大刊、电视、电台上公开争论现实,在争论中国经济列车的前进方向,这是在争论与十三亿城乡居民衣食住行切身利益有关的国计民生大事。上述学者、经济学家还不该为自己当时的轻率言论感到内疚、汗颜和惶恐吗?(有的还被请去当海外和私募基金顾问、下单者;笔者闻之,顿时哑然,天下真有喜欢吃极臭豆腐的洋人与机构)。无论怎样,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安倍下台、仅是常态

我们并不认为股市只涨不跌是好事,我们正在努力研究日本、台湾(地区)当年货币升值时所走过的历史轨迹;我们在向长期在日本、台湾学习生活的经济学家、学者真诚地请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努力为祖国的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发展探索最合理的道路。中国股市现在的情况与当年的日本、台湾及其相似,日本从1971年,尼克松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日元为1:340;一直升值到1995年(24年)的1:78;日本经济学家、政府官员、报刊记者异口同声唱赞歌,认为"新经济"时代到了,最后股市从3000点涨到3.89万点。而后又在鲁莽捅破泡沫后,大跌14年,又跌到8000多点(2002年),日本从此经济萧条,政局不稳。从1987年至今20年中,走马观花似的换了12个首相,今天的安倍辞职,仅是日本这一经济现象常态的继续(一国领导人的频繁更迭,对政局稳定与经济发展极为不利)。相比之下,中国政局稳定,经济高速发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台湾地区1985-1990年新台币升值时,房地产涨了3-4倍;股市从636点涨到4673点;跌到2298点,又涨到8790点;又跌到5119点;最后又涨到12682点。与日本不同的是,台湾当局是一次次犹犹豫豫地干预股市的,又是"股票交易税"、又是"资本利得税"、"涨跌停板制度";结果导致股市狂跌到2485点,直到压力取消后,又回涨到7000-9000点。

我们努力要做到的是:(1)认真学习、研究上述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2)探讨人民币升值的最佳方案;(3)股市只是一个泄洪区,是全国经济的重要一环。在打压它时,先想想会否"压下葫芦起了瓢",会否治好了驼背,治死了人。什么蓝筹泡沫,少骂为好。还是多骂骂"猪肉泡沫"、"方便面泡沫"为好(其实,房地产在人民币升值时的上涨,也是很难避免的)。

日本泡沫经济时股市、房市涨,一般物价却十分平稳;利率极低,后来实际为零利率。这又是一种经验。

(三)斥责"汇率是纲"者

有人在大报上含沙射影地批评笔者上周文章"当今中国经济,汇率改革是个纲",此类言论、文章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内容,思路混乱,逻辑不通,始终不得要领。难道汇率改革不是纲,当今中国经济物价改革、企业改革是个纲?

为什么人民币不升值时,房市一压就跌5年(1995-2000年)?为什么中国汇率不动时,股市一压就跌70-80%(从1500点跌到325点),现在如此重的印花税,还倔强上涨,何故?人民币渐进式升值导致热钱大量涌入,是为流动性过剩所致。因此汇率是个纲,这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因势利导,利用牛市的大好时机,多发新股,并且化解银行、社保等长年积累下来的矛盾,而不是辱骂股市与汇率升值。

(四)郑重声明并解释:关于"不进股市没有亏损风险,但可能会冒一辈子贫困风险"这句话

最近,一些报纸、媒体一直在传我的一句话:"不进股市没有亏损风险,但可能会冒一辈子贫困的风险"。我在此要郑重声明一下,这是1997年,我在广州日报写每周一记专栏时提出来的,当时股市约为1100点。从长远看,它总是对的。因为靠着种田收益、工资、奖金,人们只能成为贫下中农、贫下中干、贫下中工。我们必须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我们没有特权,不能(也不该)以权谋私,我们只有上帝平等赋予常人的智慧、时间、健康,我们只有中国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我们可以买2-3元的万科,可以买100元的深发展(等于现在1元);我们可以买烟台万华、沪东重机,买102元的招商银行转债(相当于现在3-4元)。我相信若有人一直长捂不放,现在他们早已成为千万富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进股市没有亏损风险,但是可能会冒一辈子贫困风险"肯定是对的。但是,大家应该记住它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进股市就会有亏损的风险"。股市在人民币升值的推动下,还在上行,但越往上走,越要选好个股。九十年代,你如果不买万科、沪东重机(仅7-8元,即现在的中国船舶)、招行,而去买了银广夏、中科创,岂不亏死?总之,逢低买类似招行这种蓝筹股,也是有风险的,但亏损三分之一,2-3年后又会解放的。但ST股呢?

因此,我建议少骂"蓝筹泡沫"这种浑话,因为在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年代,巨资一定会涌入不可再生或者再生较慢的资产中去,世界各地均是如此。还是那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任何人想轻率、不计后果地打压、辱骂股市的时候,就应该好好想想李白这首好诗。

【本周:吴晓灵提出央行政策将不针对资产价格,这说明中国央行领导已完全清楚了我们所面临的复杂局面。的确应该像德国央行那样,货币政策只盯着一个目标:物价。此外,人民币又升到1:7.523。应该更快些,不要进进退退了;go----stop;go----stop;何日是个头啊。】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