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二, 九月 11, 2007

黄锫坚:蒙古(3) 股票交易所与大爆炸改革

不知道作者的态度:到底是大爆炸的改革策略好还是渐进变化好?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蒙古(3) 股票交易所与大爆炸改革

和东欧一样,蒙古经济也经历过"休克疗法"。中心广场西南角的一幢粉色大楼,见证过一些关键情节。

这栋苏联古典风格的建筑,曾经的电影院,现在是蒙古股票交易所。交易所粉色的外墙,和北边那一排灰沉沉的苏式大楼很不协调。而南边的邮局大楼,则垂下十多米高的广告,那是蒙古相扑手为某银行做的推广。目前有30多名蒙古人在日本从事相扑运动,每逢日本职业相扑大赛,乌兰巴托的商场、饭店、餐厅、酒吧,甚至机关办公室,电视机前总会聚集着观看比赛的爱好者。

我们是下午1点多走进交易所的,按中国的交易时段,里面想必是人声鼎沸,或者有红绿数字闪烁的电视屏。让人失望,里面冷冷清清。一位身高足有1米9的高个子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向我们解释。这里每天交易两个小时,上午11点到13点。整个大厅,恐怕也就两个教室般大小。中央的狭长走道上,一位衬衣领带的家伙,若有所失地盯着孤零零的电脑。而周围的罗马柱背后,排列着20来个格子间,那大概就是券商的席位。

在贝克的《遗失的国度》里,我找到了交易所的历史。核心人物是Zholzhargal,他曾经是交易所的头,也是其始作俑者。当年只有26岁的他,似乎是从华尔街径直走到乌兰巴托的。他身世显赫,父亲是蒙古前商务部长,母亲是前财政部长,哥哥是中央银行行长。在匈牙利念书时,Zholzhargal就对市场经济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计划经济是一场失败,蒙古白白浪费了70年时间。如果早点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蒙古将是另一个富庶的新西兰或者德克萨斯。

1989年,Zholzhargal在蒙古中央银行工作,通过联合国一个项目的资助,他在美国待了6个月,学习那里的经济体系。在此后的政治转型后,他提出一个方案:在一年时间里将大部分经济私有化。炮制这份计划花了两个礼拜,他与七个朋友(据说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一台电脑,锁在一间屋子里闭门造车。

大众的直接反应当然是抗议。老经济学家们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小孩子在玩市场经济的游戏,不过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使这戏剧化的解药有了用武之地。

计划很简单。首先计算一下蒙古经济的总价值,按人口分成均等的份额,给每人发一张券,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就这么把国有资产给打包处理了。有些资产,如邮局、电厂还可以掌握在国家手里,而其他,包括学校、医院,都给卖了。最后的计算结果是,每个蒙古人可以获得10000图,或者说100美元的股票。

在第一阶段,每人领到一张粉色券(上有成吉思汗头像),可以竞购牲口、小商店和其他小企业。第二阶段,人们领到一张蓝色券,可以购买工业企业的股票。

所以,眼前这个小小的交易所,不是为了和香港、东京竞争金融中心,而是为了方便资产的再分配。外国人也可以购买股票,各种各样的公司都会在此公开他们的财务报表。

Zholzhargal坚持认为,大爆炸的改革策略比渐进变化要好。缓慢变革会产生腐败,因为它允许党的精英将政治权力转化为商业势力。

其实,和大国相比,蒙古的转型有很多便利,或者说船小好调头。它没有外债,也没有需要补贴的庞大的工业部门,人们都没有什么可以投资的存款或资本。

就像在一个微型实验室里做一次经济实验,蒙古从一个十足的国有经济瞬间变成了放任的市场经济。



comment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