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熬 郭凯
看了郭凯的煎熬,在看看国内做学术,实在是天上人间。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郭凯经济笔记 on 9/11/07
从今天起,开始了面见导师们的过程。未来一两个星期里,老板们将决定我能不能在今年上Job Market,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将要决定明年6月份的时候我可不可以博士毕业。当然,对于经济系而言,博士毕业的难度要低于上Job Market。如果你告诉老板们毕业后不准备在学术界混了,直接去华尔街挣钱,老板们对论文的标准会放得低一点,找华尔街的工作在经济系不算上Job Market。但是,如果你是准备上Job Market,这意味着你未来准备继续在学术界混,老板们对论文的把关就要严多了。
今天第一个面见Robert Barro。进了办公室就发现气氛不对,我发现我发给他的初稿被一页一页的放在他的桌上,而不是订了起来。我进去之后。他说你等等,我还叫了Aleh Tsyvinski一起来,等会你就对着我们两个人讲一遍,这算是个没有准备的突击报告吧。
等Tsyvinski进来之后,我猜测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所谓芝加哥式的学术报告。一般的形式大概是这样的
Barro说:第5页,公式9,什么意思?
我说:如此这般那般。
Barro说:为什么不考虑X,Y,Z?
我说:我说因为X不重要/Y有技术上困难做不出来/Z考虑了但是没有强调。
一番讨论。
Barro说:下一页,公式11,什么意思?
我说:这个那个。
Barro说:我不懂。
我说:那个这个。
Barro说:还是没懂。
我说:就是这个那个那个这个。
Barro说:好吧,放一放。表1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
Tsyvinski在中间不停的插话,他一贯的风格是非常具有破坏性,所以他如果不说我做的东西是屎,我就当他在表扬我。估计哈佛做宏观的人,没有哪个人的东西不被他说成是屎的。
整个这样的对话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我一辈子没经历过这么崩溃的对话,就是两个人当着你面把你搭起来的东西全部拆开了,乱成一堆放在那里,就像那份没有订起来的论文一样,然后要求你立刻重新再搭一遍,而且是按照他们的想法,每个细节都没法糊弄,并且这一切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我三点钟进去,四点半出来,整个人就跟瘫一样,疲劳的说不出话来。本来下午约了我另一篇论文的合作者讨论的,结果我实在没有力气只能几句话把人打发了。
虽然我知道好的学术是磨砺出来的,但是这中间的过程实在是非常的煎熬。让我休息,休息一下。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on 郭凯经济笔记
- Subscribe to 郭凯经济笔记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