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六, 八月 18, 2007

今日感慨:到处都有印度人 袁岳

 
http://blog.sina.com.cn/u/489548eb01000bxb

读到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裔加勒比作家奈保尔的《印度三步曲》,对他自祖父以来在加勒比岛国的生存发展经历印象深刻。GBC在肯尼亚的代表斐翠西女士也认为,印度人才是中国商人在非洲最主要的竞争者。无论是在欧洲、在北美、在非洲、在中东、在拉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一定有印度人。印度人到一个地方,开商场、开工厂、开银行,形成的声势和影响都要比大部分中国人强。而在当地社会结出的硕果,至少不比华人弱,大部分情况下比华人更接近主流社会。
    中印同为人口大国,因此各自的劳动力都有很强的对外寻求出路的压力,但是两国人民在外部世界的渗透力有较大的差别:其一印度人与其他国家人民较中国人在接受西方制度文化上更具一致性,因此较少政治价值认同障碍;其二印度的职业教育体系更能与西方接轨,从而使其人才更适合于其他受西方职业文化影响较大的市场体接受,这也是其在输出工程师、大夫、教师、护士等专业人才资源上占有优势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输出使其拥有了更大范围的人文影响力;其三印度人内聚性强,能按照一个价值链进行协作是他们在世界各地得以存身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四世界范围内的英联邦体系,为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早期进入与历史渗透机制;其五印度人的英语发音虽然很难懂,但是他们的英语书面语很规范,大部分情况下也不影响他们正常工作,至少比与中国商人打交道直接容易很多。
    中印两国人民之间互有严重的偏见。中国人多以为印度人生活质量不如中国人,尤其看印度大街上那么多浪荡的贫民,更觉印度人的出息不如中国人;而印度人看中国人从饮食、工作到管理训条都显得怪异,难以理解,也不相信中国人在做点便宜小东西之外还能做出什么。事实上,据我的观察,印度上层社会很明显比中国社会上层教养全面、更具国际视野,当然底层人民似比中国社会底层人民更无望,但宗教信仰却给了他们非常重要的生存支撑,这与中国人注重器用,且在个人生活中更加相信现实个人奋斗有颇大差异。但到了异国的场景中,印度人的那种社会结构对他们的凝聚似更有效用,而中国人则个体打拼更见动力。
    在贫苦的时代,中印人民都会千方百计向外走,而在今天中印经济共同起飞的时代,中印人民希望跨文化谋取更大利益与价值的动力更强。在我的观察与判断里,将来无论是在世界的哪个市场上,中国人最可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恰恰是印度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最不了解的也正是印度人,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印度和印度人给以更多的重视,要对研究与获得印度的新知识有更大的热情。现在到处都有印度人与中国人,中印竞争将不限于在各自国内或者边贸中间,中印竞争甚至会在全球每个国家展开,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印度人会不以我们态度为转移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那么就索性让我们更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和接触印度人、印度文化、印度生意与印度企业家的经营经验和教训吧,甚至我们也应交上更多印度的个人朋友。如果那样,到处有印度人就可以多多少少变成到处都有我们来自印度的朋友。
 
 本日场景:忙!今天见邓清兄,知道说他正把家改成庙,而且以前很多庙就是家改的,比如北京的雍和宫就是雍亲王的府邸呢,算新知。与友诚基金会朋友午餐话别。下午给北京同事培训人情世故。北京天很灰。
 
本日小诗
 
异象
 
天空中游动彩色的鱼,
气息里散发凤凰味道,
水珠向太阳方向飘去,
金刚石在文弱地燃烧,
雪织的爱情宝座四周,
月亮好像玉帘般环绕。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毛豆油虾
    剥鲜毛豆半斤,河虾半斤剪去须脚,起油锅放入姜丝,快炒河虾五分,加食盐、酱油适量,放入毛豆,再炒五分起锅。 文章引用自: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