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二月 09, 2006

难道慈善与农民也无缘

41岁的吉林省四平市辽河农垦区的农民刘福成为给生命垂危的女儿治病,给刘永行等6位富豪写求助信,得到了救助。据刘福成讲,此前他曾去四平市慈善总会求助,但没有得到帮助。四平市慈善总会秘书长郝玉光近日告诉记者,他已记不清刘福成是否来找过慈善总会,但是即使来了,慈善总会也难以对其提供帮助。刘福成作为辽河农垦管理区的农民,虽然也属于四平地区,但慈善总会主要面对四平城区居民进行救助。(2月7日《北京青年报》)

  真的没有想到,以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为职责的四平市慈善总会,竟会因为刘福成是“农民”而难以为其提供帮助。刘福成不符合救助的条件竟是因为他的“农民”身份,这让人无法理解。难道慈善只是针对城区居民而言,而与农民无缘吗?

  刘福成因为是农民而得不到当地慈善总会的帮助,让人看到的是:慈善被打上了深深的身份烙印。这种打上了身份标签的“慈善”还是慈善吗?在笔者看来,这只能是一种伪慈善。慈善应该是针对社会上所有不幸的人,而不是一部分不幸的人;慈善不应该是一部分人专享的权利,而应该是社会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农民同样也可以享受。如果连慈善也贴上了身份的标签,也就让慈善事业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最终亵渎了慈善事业“扶贫济困”的神圣宗旨。

  其实,四平市慈善总会之所以让慈善与农民无缘,恐怕是与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有关。慈善总会本来是一个社会团体,而一些地方的慈善总会却把自己当成了政府机关,高高在上,它们做的往往是锦上添花的事,却不考虑如何弥补政府工作中的不足,雪中送炭。在笔者看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如果需要向部分人群倾斜的话,更应该向农民倾斜。因为农民毕竟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因身份的不同,而享受不同的国家政策,对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如今,这样一种政策正在很多地方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许多农民也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诸如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了。这显然是一种进步。难道还要让慈善与农民无缘这种天大的笑话继续下去吗?刘太福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