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印度
> 嘲笑印度
>
> 在2003年,印度可能比中国更有竞争力的观点遭到诸多嘲弄。两年后,印度似乎
> 已摆脱了不慌不忙的“印度增长速度”,其经济表现正开始接近东亚的水平。更令人惊
> 叹的是,印度建新厂和设备的国内投资只及中国的一半水平,外国直接投资也只有中国
> 的10%,却取得了这一成就。证据表明:中国的增长源自庞大的资源积聚,而印度的增
> 长则来自不断提高的效率。
>
> 那么,为什么印度在变强呢?经济学家往往嘲笑印度没有能力吸引外国直接投
> 资。这种偏执既奇怪又有害。经济试金石并非在于一国能否吸引到大量外国直接投资,
> 而在于该国是否有培养创业、支持健康竞争的商业环境。在这方面,印度比中国出色。
> 印度出现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包括软件业、制药业、汽车零部件业等的公司,它们的出
> 现绝非偶然。
>
> 中国赖以成名的世界级制造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全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物,而
> 非中国本土公司的产物。没错,“中国制造”的标签仍比“印度制造”的标签更普遍,
> 但在中国制造并不一定是由中国制造。用不了多久,“印度制造”将成为“由印度制
> 造”的同义词,印度人不仅会从全球化中获得工资收益,还会把利润也留在手里,这与
> 中国的诸多情况不同。
>
> 人们认为,印度基础设施达不到中国的水平,无法与中国竞争。这是错误解
> 读。中国是在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长和财力积累后,才建设了基础设施。“中国奇迹”的
> 产生,并非因为它有耀眼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高速公路,而是因为大胆的经济自由化与
> 制度改革带来了竞争。
>
> 对中国来说,醉心于建造世界级基础设施背后,隐藏着一个缺点。作为发展中
> 国家,如果对基础设施投入更多,其他方面投入则会减少。典型情况就是基础教育(尤
> 其是农村地区)沦为大规模投资项目的牺牲品。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犯了代价高昂的错
> 误,建造了许多世界级设施,但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印度一直默默地持续增
> 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地区。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
> 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重要。若中国不马上对农村教育进行投资,可能会丧失自己的
> 真正竞争优势,也就是教育良好的熟练工人,正是这些人推动着制造业的成功。▲
>
> 摘自2006年1月25日英国《金融时报》
>
>
> ---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