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一, 一月 30, 2006

对历史问题应“宜细不宜粗”

 
邓小平说,对待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这句话有它的深意,一是因为当时文革刚刚结束,人斗人,互相打倒,比赛革命,留下了很深的创伤,但是文革后人们还要在同一单位工作,还要相处,有些历史上的事情,如果纠缠得太清楚(实际上也搞不清楚),不利于展开工作,不利于安定团结。在一定时期内,邓小平的这个看法权宜性的一面,确实也有其道理;另一方面,则是对待整个历史的问题,对待党的问题,对待历史上某的领导个人(毛泽东)的问题。对历史检察得太细,把毛泽东也批倒批臭了,在当时看,就会再进一步破坏党的威信。所以对文革中的毛泽东也不全盘否定,还要保,要把问题推到四人帮身上。对待历史问题,就含混了事。这第二种考虑就很有问题了,特别是从一个独立的、长期的角度来判断的话。这是把历史反省让位于政治,并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背后也代表了一种哲学和观念:历史只是一种可以任人打扮,被随意利用的政治资源(善于类比的人也不难发现这种历史观和日本右翼历史观的相似之处)。带着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去反省历史呢.

因此, 如果把“历史宜粗不宜细”发展成一种历史观,就极有问题了,这是缺乏历史反省性的表现。对待我们民族、国家、社会的历史问题,宜细不宜粗。只有很好的总结反省了,才有可能吸取过去的教训,避免在将来重蹈覆辙,酿造新的悲剧。

http://jeune.blogbus.com/logs/2006/01/1869456.html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