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Value十大好书
选自《Value》杂志 www.valuegood.com
2009.2月刊
2008年Value十大好书
封面故事--文/张志雄
人文类
【美】贾雷德・戴蒙德 著
译文出版社 2008年4月第1版
李零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3月第1版
【日】司马辽太郎 著
重庆出版社 2008年5月第1版
法理德・札卡瑞亚 著
台湾麦田出版
2008年10月第1版
【意】安柏托・艾可 著
台北联经出版 2008年10月第1版
张爱玲 著
台北皇冠文化出版
2008年9月第1版
2008年是全世界金融体制大崩坏的一年,尽管《崩溃》涉及此类的笔墨不多,但书中所说的整体社会的成败兴亡也许更值得我们警醒。李零的创作能力仍然十分 旺盛,评点《老子》的《人往低处走》易懂,却不像于丹般扯淡。说起扯淡,篇幅极小的《论扯淡》真是佳作,尽管作者学究气十足,未必好读。读了《丰臣家 族》,也就不必阅读冗长的《德川家康》了,司马辽太郎比山冈庄八更加"现代化",更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口味。《丑的历史》的创意并不新鲜,所谓"丑学"是 也,但与作者安伯托・艾可的另一本《美的历史》一样,该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是视觉的盛宴。《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也有台湾译本,叫《修养》,但两 者的装帧设计水平是天与地,这可能导致我们对大陆版的重视。事实上,这是一本有见地的欧洲文化史,台湾的译名更为准确和吸引人。《伊拉斯谟传》的作者是 20世纪最杰出的人文学者之一约翰・赫伊津哈,他的几本名著已有中文版,其中的《游戏的人》有三个中译本,可想中国人文学界对他的重视程度。《后美国世 界》未必多么深刻,但作者是个新闻人,能抓住热点,又娓娓道来。《耶稣的真实王朝》写作态度还是严谨的,至于作者对于耶稣与教会史的非正统解释有多大的真 实性,那就见仁见智了。《重访边城》收录了最新的张爱玲文稿,主要是她在1961年秋赴台湾和香港的感受,到底是大家,与众不同。
【美】詹姆斯・泰伯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1版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1版
【德】迪特里希・施万尼茨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美】哈里・G.法兰克福 著
译林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财经类
【英】安格斯・麦迪森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美】辜朝明 著
东方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蔡东豪 著
香港上书局 2008年5月第1版
【美】乔纳森・尼 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1版
【美】拉斯・特维德 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美】吉姆・罗吉斯 著
台北远流出版 2008年8月第1版
罗兰・邓普顿/史葛・菲利斯 著
香港蓝天图书 2008年7月第1版
【美】保罗・克鲁格曼 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1版
瓦汉・詹吉江 著
台北大块文化出版
2008年10月第1版
曹仁超 著
香港天窗出版 2008年11月第1版
2008年年底出货的巴菲特的钦定传记《雪球》当之无愧为"Value十大好书"(财经类)首选,大家都对此十分热心迫切,我就被赠了两本英文版,可惜与 2009年1月版失之交臂。但看看《巴菲特也会犯的错》也有意思,作者的说法未必十全十美,但他是真正研究过巴菲特的,不像坊间不少人只抓住巴菲特的一点 皮毛挑刺而已。刚刚逝去的伟大的价值投资者邓普顿的传记《邓普顿胜道》更像一本投资教科书,有内容,这是港版,台湾版译为《坦伯顿投资法则》,相信大陆也 会有中文版。保罗・克鲁格曼本来就很有趣,加上他成为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更为热门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刚出了一本《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 经济迷失的背后》,收录了他前几年《纽约时报》上的专栏文章,他已成为一位鲁迅式的杂文家,猛烈抨击小布什政府。相比之下,《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 的良知》可能更为系统,他的观点是制度(政治)决定了经济发展,也就是说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吧,这和我们习惯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是有很大差别的。
《投资大家罗杰斯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写得亲切在理,一个父亲的真知灼见,值得珍藏,更值得给普天下的父母和儿女看看。《金钱之王Ⅱ》是香港财经人士蔡 东豪对几位在香港的投资人的采访,由于作者懂行,文笔又好,内容就精彩了。《论性》也是香港财经报人曹仁超的佳作,与他前两本《论势》、《论战》合称投资 三部曲吧,其实,这三本书也反映出几十年来香港的投资生态。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早有了台湾中译本,虽然作者亲历的高盛与摩根士丹利是此次华尔街危机中幸存的两家大银行,但从字里行间可看出,由于华尔街的道德 冒险已到了疯狂的地步,如果不悬崖勒马,它们的毁灭是迟早的事。《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也是今天投资人值得一读的书,它分析了许多类别投资市场的具体周期, 这对一批缺乏数据库、只会大而化之的哪怕是专业投资人会有助益。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让各种描述大衰败的书十分畅销,与前两年的财经书市风景线大异其趣。我们所推荐的《大衰退: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幸存和发展》可不是泛泛之 作,作者对日本的"失去十年"作了别开生面的解释,他认为由于日本的大量企业在危机中早已技术性破产,企业的目的不再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还债,也就是 让资产负债表正常化成为他们努力的方向。这样,即便社会上的资金是零成本(零利率),企业也不会再借债扩张。于是,整个经济在众多企业还债的"合成谬误" 下,失去了真正的需求,只能靠政府的财政扩张来弥补。作者认为在大衰退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完全失灵。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