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五, 九月 21, 2007

市场经济中GDP的"能"与"不能"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恒甫追随者和反对者的理想主义社区 by 恒甫追随者和反对者的理想主义社区 on 9/20/07

同学来信:邹老师,今天在您的博客上看到:<邹恒甫:无形资本投资不足比所谓"经济过热"害处更大>和<邹恒甫:跳出单纯迷信经济增长率的误区>,我感觉和我的思考结论颇为一致,但我觉得你的工具估计还是所谓主流经济学,而我觉得这个有问题,首先问题出在gdp上,我写了一点东西,你能否帮着看一下,看是否有道理.

恒甫答:Let's put you paper on our website and invite all people to comment on your paper. Thanks,


市场经济中GDP的"能"与"不能"

面对GDP与我们的总体和个体经济感受的背离带给我们的困惑,理论界反映基本集中于对GDP缺陷的反思。西方经济学在推出GDP时也同时捎带了计量GDP存在的问题的"声明"(多恩布什,2000)。也有学者从维护GDP的角度将对GDP的质疑归因为国民的统计素质比较低(赵彦云,不详)。笔者通过分析发现,GDP这一指标的问题不仅在于其设计上的缺陷、理解上的片面,更在其逻辑上的错误。本文的主旨在于对GDP的这一逻辑错误进行揭示。文章首先论及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价值,随后是GDP逻辑错误的揭示,最后指出市场经济中GDP的"能"与"不能"。

一、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价值

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相对价格机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史学的观点看,其伟大的原因正在他对此进行了论证。GDP本质上是一个市场经济的价值范畴,所以必须对价值、价格的概念有个梳理。

在经济学说史上,历代经济学家不断探索价值价格问题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之后,价值理论朝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向前发展,一个方向是马克思在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彻底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另一个方向是后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价值理论中非劳动因素决定价值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并最终用价格理论取代了价值理论。当代很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曾经作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的研究中不仅彻底抛开了价值范畴,而且极力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不必要的虚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必要的迂回。

亚当·斯密在他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首先把价值区分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概念。他指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也正是斯密对价值的区分为两个概念为后续的争论埋下了火种。斯密一方面认为社会财富来自劳动,劳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财富的增长不但是取决于参加生产的劳动量,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更大的劳动生产率。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斯密对他本人所作的价值概念区分没有严格对待,在财富、价值等概念上含混不清。所以我们现在头脑里更多的是将斯密和"看不见的手"连在一起。

笔者认为不妨在经济研究中把使用价值称为效用,交换价值就叫价格,将价值留给常识。常识上论及价值的有无是就效用而言的,论及价值的大小是就价格而言的。价格取决于有效用"物"的稀缺性,劳动作为对自然稀缺进行改变的力量而有用。劳动的价格同样取决于劳动的稀缺性,并不存在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走向了他所批判的机械唯物主义,价格理论取代价值理论是逻辑上的必然。

价格不外乎是"两物之间的交换比例",不是在"绝对意义"上存在的东西。

在市场经济中,不同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相对稀缺的表现。价格用货币表示出市场上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等级。任何意义的价格只有相对于当时的其他价格而言才有意义,孤立的价格毫无意义可言。就如我们谈及物体的距离一样,必然要考虑到另一物体,物体之间才存在距离。价格正是这种类似于距离的东西,他可以表示成交换某种商品而必须支付的货币数量,但其意义却是这一货币数量与其他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价格制度表示的估价反映的是次序排列,是比例性质的数。对价格这一性质的理解是随后对GDP逻辑错误进行揭示的起点。

二、GDP逻辑错误的揭示

如前文所述,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中逐步被价格理论所取代,价值理论最终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消失了。然而在GDP这个概念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价值理论的复活,声称价值是不必要的虚构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同时又说它的确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表面上看这是主流经济学中的混乱,实质是GDP的错误。

所谓GDP 即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 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常被当作对一国( 地区) 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 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 地区) 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 但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 在实物构成上, 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 包含用于消费、积累及净出口的产品, 但不包含各种被其他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GDP 核算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代表GDP ,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劳动者(个人) 收入、国家税收(含规费) 、企业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来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净出口几项的总和来核算。三种方法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去核算,从理论上说结果应是基本一致的。

从GDP的定义和核算方法看,GDP都可以看作是单位价格与产品数量乘积和,单位价格与产品数量乘积是什么呢?是这一类产品的价值吗?价值如前所述在现代经济学中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如果我们要称这个积为价值,此价值的实质是一个区别于产品单位价格的总价格。将这些乘积加总也就是将各类产品或服务的总价格加总。在统计上单位价格是不能加总的,难道总价格就可以加总吗?当然也不能,之所以在GDP核算中将它们加总起来原因在于总价格被"虚构的价值"

掩盖起来。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统计上的销售额和总价格的区别,销售额是一个绝对数,是交换过程完成后的结果,度量的是"物"即货币的数量,所以销售额是可以加总的,总价格则是一个相对数,反应的是一种"比例",是相对稀缺性的表现,不是在"绝对意义"上存在的东西,是不能加总的。在GDP核算中被加总起来的是总价格而非销售额,这就是笔者认为GDP逻辑错误的根源。

一个逻辑上错误的GDP的意义必然是偶然的,我们如果乐于做假设,它也能有一点作用,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其应用到衡量经济总量上。对一个如果很多人都认为是错误的错误的揭示事物所谓的,对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正确的错误进行揭示就很有很有意义了,下面笔者为此耐着性子对GDP偶然的意义和必然的无意义多做些解释。

三、市场经济中GDP的"能"与"不能"。

如前所述,销售额也是单位价格和数量的积,只不过这里的价格和数量是以实现的特定的价格和数量,其乘积表示的是特定的货币数量,所以是可以相加的,由此得到的总量有着明确的货币意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看,GDP有货币理论上的估算意义。这意味着将GDP看作一连串的货币支付总额的估算,这是GDP的所"能"。

GDP不能用于衡量经济,GDP的错误是一种试图对经济总量进行绝对度量的冲动使然,对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在主流经济学中的消失,价格理论对价值理论的取代表明经济理论研究进入了"相对论"的时代,价值因其绝对、抽象、机械的特点理应归于历史。

显然GDP的问题不在于统计的技术细节,也不在于其没有考虑到环境的成本,根本的问题是逻辑起点的错误。那么那些主张对GDP做些枝节的修正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当前热议的绿色GDP注定是一种错误的摸索。

四、结束语

推翻一个我们不需要的甚至是误导我们的GDP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笔者确信本文做到了这一点。随着GDP倒下的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大片,如何在这片废墟中进行新的建设为未来的研究确定了方向。旧建筑的腐朽不在于其建设者智力,而在于他们受到的局限。关于财富、增长、失业、价格等等一系列旧瓶子都等着我们注入新酒。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