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二, 九月 25, 2007

还有人记得小人书么?

感觉我们小时候还是有很多本土的连环画,现在却全是被日韩所占领。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在读物很匮乏的少年时代,小人书(连环画)是我最重要的阅读通道。

    那时候的连环画不像现在装帧那么精美,是真正的口袋书。神话、战争、英雄人物应有尽有。我大概是小学一年级开始接触到连环画,到了二年级开始疯狂的迷恋。上面的字根本认不全,就拣会的跳着读,一边对照着图看。一本薄薄的连环画能翻上大半天。慢慢就品出了味道。革命题材的《战旗永红》、《地雷战》、人物的《刘胡兰》、斗地主的《半夜鸡叫》,神话的《封神榜》。

    几个月后好象就消灭了生字。看连环画翻页的速度越来越快,围坐在我身边的小伙伴往往都会抗议,我等一会,看他们依旧一字一字的读,就有些不耐烦,再也懒得搭理他们,自顾看下去,然后大方的把连环画交到下一个人手里。

    小学阶段我积攒了不少连环画。印象中几乎没有课业的压力,课堂上学完,放学压根不留什么作业,课余时间除了玩游戏,看小人书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而且我对小人书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其他游戏。别人玩的时候,我安静地坐在一旁,沉醉在图文构筑的精神世界。

    母亲是我的小学老师,刚开始是十分支持我看课外书的。镇上新华书店的一个叔叔,每个星期会用自行车托着纸箱子到学校一趟,装着满满一箱连环画,每当这个时候,母亲都会给我几毛钱,去挑选自己喜爱的连环画。

    便宜得很,一本通常卖六分、八分钱、也有一角和两角的,最贵的好象也不过两角二分钱。渐渐地就积攒得越来越多,记得是用一个长方形的箱子装的,整整齐齐的码在一起,足足二百多本。

    在学校里见到同学拿着自己没看过的,就想办法换过来看。

    一直到五年级,母亲突然管理严格起来,严禁看课外书,因为要升初中了。但那种小人书的诱惑不是一下子可以抗拒的,看课外书的活动开始转入地下。一直很得意自己掩藏的很好,不料有一天却突然露馅。

    那天上午放学想同学借了一本,路上没来得及看完,进家门的时候就随手别到了大裤衩子上,用皮筋挡着。蹲着吃完饭,就匆匆往学校赶,到半路上一摸腰间,突然发现别在腰里的连环画不见了,我登时吓出一身冷汗。初时还祈祷是丢在路上了,还能捡到,直到一路找到家里,终于绝望。

    母亲果然阴沉着脸。我一见赶紧主动承认错误,并且做出保证。

    自此再也不敢将课外书带回家来。不过孩子的天性如此,仿佛愈是不让做的事情,愈是偷着接触。直到不知不觉间,母亲听说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拿到各个年级去读,才渐渐不管束那么紧。

    此时,我的阅读兴趣,已经开始向更多的地方转移。

    而那些连环画,又成了我弟弟和他的同龄人的宝贝。经常在他和他的同伴之间传阅,一来二去,精心收藏的连环画就越来越少。直到它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把剪裁好的白纸装订起来,用尺子和钢笔描绘出连环画的格式,下面预留了文字的位置,把自己写的一个小侦破故事一页一页地写上去,然后对照着勾勒了一些线条画,成了自己手绘的连环画,一个玩得很好的坏小子看到后很是惊奇。若干年后的聚会上,他还提到我自己画连环画的事情,温暖的让人心醉。

    只是,我们都知道,那些纯真已经回不来了。如今偶尔路过古玩市场,看到标价数元出售的连环画,我都说不出什么滋味。

    曾经寄托着我们童年梦想的宝贝,沦落到了街头收藏的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现在的孩子,早已经习惯了那种装帧豪华精美的大型画册,当他们捧着家长买来价值不菲的连环画,或者背靠着书城的书架,聚精会神地翻阅那些魔幻故事的时候,或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曾经拥有一个怎样完全不同的快乐世界。

来源: http://qzone.news.qq.com/622006303/blog/24.htm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