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五, 九月 14, 2007

语文教育改革需要战略家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21世纪经济报道》:您刚才说语文教学应该承担一些功能,这些确实非常必要。可是,讲台上的老师应该怎么样更多的去实现这个理想?

摩罗:其实,中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不出在一线老师身上。语文教师在师范学院的课堂上,只被灌输了一种教学思想和方法,他当然只能极为狭窄地理解语文教育。老师一直是很被动的,他在培训阶段和工作之中,都被迫接受那种由上而下推行的模式。我当过12年中学老师,最痛苦的就是必须按照上面规定的口径和教学模式讲语文课。

我们语文教育的失败之处,无法让一线老师承担责任。当然,也不能用一线老师的反映来检验一种语文教学思想对还是不对。一辈子只听过一首歌的人,他在音乐上肯定是保守的,一辈子只知道一个神的人,他在宗教上肯定是十分排他的。同样,一辈子只能操练一种教学模式的人,他在教育上也会比较保守。所以,中国语文教育的实质性的进步,肯定不能指望由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专家来完成。

《21世纪经济报道》:可这套2007年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编和编委中有一些是一线的高中老师,按照您的说法,他们应该不会有很多跳出来的想法。

摩罗:对,所以无论哪里出新教材,我都不寄予希望,我能预料这些教材只会按照老路子走。

我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需要文化通人的介入,语文教育尤其需要文化上高屋建瓴的通人介入。语文教育太重要的。一个人在生理上吃进什么就将成为什么,比如人体结构中主要化学物质的排序,跟地球表面土壤的化学物质排序是一致的。人类在精神上文化上也是如此,你吃进什么就将成为什么。如果我们相信孩子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那就可以相信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会夸大。因为正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文化资源,决定着这些孩子的文化素质和面貌。

然而,有一点非常奇怪,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一个不好的传统,认为大人物是教大学生的,至于教那些小学生,只要小人物就够了。所以,我们乡下的教师配置,初中毕业教小学,高中毕业教初中,大专毕业教高中。至于孔子,他只能教曾子、颜回这些英才。每个时代的文化巨人都是坐在高堂大院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给小学生编写启蒙读物的人,肯定不是大人物,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为什么大人物只能放在大学里教大学生,教博士,为什么不可以弄几个大人物到基础教育中来,请他们为基础教育制定战略方针,请他们高屋建瓴地圈定语文教育的基本资源配置?我们需要把最好的东西拿来给孩子,而且用一种好方法教给他,我们的基础语文教育应该出现这样的一个局面。

但是我们目前的状况很不理想,1949年以后,决定语文教材面貌的,只是出版社的几个编辑。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成了一个商业机构(出版社)的自留地,他们派几个编辑随意拾掇一下,就圈定了所有孩子赖以成长的文化资源,就决定了所有孩子的文化命运,这样的局面真是不可思议。

1979年到1999年,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语文教学却没有调整过来,整个教材依然在用文革时期的腔调说话?为什么?掌握语文教学的人追不上当代文化的变化,他不知道怎么适应和调整。

总之,改变语文教育的危局,必须让真正在文化上站得高的人来参与其事,而不是仅由专门研究语文教育的人来解决。任何一个行业战略性的问题都不是专家所能解决的,一定要有能够贯通天上人间、古今中外的通人才能解决,专家只能解决具体的事情,只能落实通人的战略思想。而现在我们整个语文教育全是由专家来解决,根本没有战略思考可言,这是一个社会的错误。

来源: 摩罗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