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攀爬公益的高度
当老福特捐下福特基金会的时候,这个基金会没有家族的任何控制,但有一个社会贤达控制的治理机制和清晰的项目管理流程。公益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让我们明白了一些重要但都却未必为许多人明白的道理――比如公益不只是由动机决定其公益性质,公益的做法是影响公益性质的核心元素;因为公益未必导致善果,除非我们有适当的管理与预防性设置;鉴于公益是一项专门的工作,需要在培养专门人才与设计专业机制方面有更多投入;由于公益需要更加透明、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所以更不能简单延续私人组织的管理模式;与一般社会事业不同的是,公益事业需要吸引到最具热情与愿景支持的献身者才可期有持续的价值;而且需要廓清一个迷思:公益不必是最富有者的游戏,它可以是每一个人生活中的有机实践;而且公益不是简单地等同行政机制,在许多情况下行政机制可以显著弱化公益的成效,腐败公益的品质;公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参与者超越眼前利益与功利考虑的共识,即使在公益中谋取的利益也不是我们通常可见的经济利益与显明的个人利益,这些利益尤其不能简单归于公益操作者所有。
私益向公益的转化,需要在我们在利益追求上有重要的突破,才可能调整追求私益――亲友利益――自己控制的组织利益――乡缘利益――地区利益――国家利益的次序观。公益在很大程度上要超越我们自己的情感、短视的利益交易、自我控制事务和坚持有限的见识,而去顺从自己良心的召唤、关心高尚的人事、参与与累积公共空间中的活动经验、学习予人空间允人话语的公共实践。事实上,当我们步入公益领域的时候,我们面临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我们过去引以为傲的经验与能力在此显得苍白,而我们要获得较好的解决之法就需要用对公益新知识、新信息的强烈好奇心打造自己。即使你是一个财富巨头,但在公益的工作面前你可能连个小学生也不是。即使你是一个公益事业的发起人,但是你不要把那看做仅仅是你个人控制的一项事业。我们可能拥有成全公益的某个元素――或有钱、或有人脉、或有创意,但公益是一个周全而精致的集体游戏,我们要在寻求群体协作上保持谦卑与学习的姿态,要保留放弃与牺牲自己的事业观念。
突然之间,公益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在中国流行起来,"企业社会责任"也成了许多企业家的口头禅。但仍然很少有人有常规的公益规划、很少有人知道公益资源的运用模式、对公益人才的专门性认识不够、缺乏对于专业的公益工作的支持、较少人学习系统的公益管理知识与寻求用全新的方法来管理公益、而公共管理者对于人们从事公益与公益组织的发展明显缺乏政治信任、体制的改进显著落后于人们公益热情的发展。现在还是有不少企业家把他们的家长制作风、拍脑袋模式、随意化管理简单移用到了公益领域。任何资源当以滥用的方式施之于某个方面的时候,即使其起始动机是善良的,但其后果却可能大半负面,这在公益领域中尤其是一种惨痛的教训――形成不当依赖、贬损人格、导致事业畸形、弱化接续发展能力等等都是不当公益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由亚洲公益论坛的杨谚聆女士所编撰的《企业家的公益课》一书,既给我们展示了在公益领域中处在先行者位置的不少企业家有启发性的思考与探索性的做法,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这些思考和做法的局限。我自己很荣幸地接受了她的采访,并向她推荐了一些我感到在公益实践中有积极启发意义的企业家:万科王石、新浪汪延、泰康陈东升等。从纵向来看,今天的中国企业家的公益实践的丰富性、组织化与创造性均有提升,但从横向比较而言,这些实践仍然不失朴素化、简单化、个体操纵与非专业化的特点。从这些采访内容中我们还是看到:自我美化多了一点点,实在的描述少了一点点;自我表扬多了一点点,自我批评少了一点点;一般性说法多了一点点,深度反思少了一点点。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本书中的这些信息看作第一代中国企业人的公益模式,它是我们更多人可以学习的榜样,但也应该成为更多人在公益行动上进化的借鉴。因此让我们一起看完这一册,期待下一册。
本日场景:今天是巴西圣保罗民间反犯罪组织负责人丹尼斯和央视主持人董倩的分享。在今天耶鲁的国际关系和公共关系负责人的沟通中,可以看到耶鲁现在对与中国合作关系的积极性。今天有近五十名中国本科生入学,另有两百多中国研究生和近两百中国博士后来校。中国是耶鲁仅次于加拿大的国际学生贡献国。下午由纽黑文市人员带领我们做市貌游。而且是我们世界学者的第一次自做餐聚,我贡献了"豆香牛肉",相当受好评噢。
本日小诗
冬月
明杏凋霜前,
苍枝赋新闲。
圆月透九重, 无心照情天。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虾糯蒸藕
用活小龙虾肉三两切碎,半个面包压碎,二两糯米饭揉柔,相互和在一起,加食盐适量。用两只藕,按节切下,从较大那头把米虾肉塞进藕孔,用蒸屉蒸至二十分,取出切片可食。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