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何以见不得“媒体呼吁捐助”
7月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王旭明表示,特别不提倡媒体在未来几个月,突然写出一个困难大学生前面吊着牌子,上面写着"我考上了某某学校,我没有办法上学",然后呼吁社会捐助。王旭明称,全国几百万、几千万大学生当中,这样的事可能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都不以为怪,关键是无 论是大学生,还是媒体,要以宣传主流、宣传国家政策为己任。发生这样的问题要积极促进,给他们解决。(7月2日教育部网站)
常有惊人之语的王发言人再发"惊人"之声。如果不是从教育部网站上核实了,笔者万万不敢相信,如此调侃、藐视弱者的话,竟出自政府部门发言人之口。
但再想想,类似的话,好像去年也听过―――"媒体无知论"。王先生的态度是明确的:国家已经有措施了,媒体就不该再为穷孩子鼓呼。而王先生的逻辑却是混乱的:面临困境的大学生,如何"以宣传国家政策为己任"?既然"发生这样的问题要给他们解决",媒体公开报道,寻求社会力量资助,不正是积极促进吗?
王先生理直气壮地一再宣扬自己"著名的理论",除了态度上的傲慢,恐怕还有几个基本认知根本就是"偏见",而持这些"偏见"的在教育部未必只是一两个人。
其一,不能否认,"设想中"的资助体系,覆盖面确实很广,但中国很多政策到了基层往往就变了形―――现有国家助学体系覆盖面如何?效果怎样?媒体曾报道,多个省市助学贷款计划没有按时发放。去年8月,有教育部高官就严厉批评海南、天津等八省市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几年来几乎毫无作为,有的省市竟"一个子没贷出去!"任何政策都无法万能地包揽一切,一个社会正常运转,必须促生社会调节的力量。在"好政策"没有全面生效之前,媒体呼吁社会力量作补充,教育部难道不该举双手欢迎吗?
其二,一项旨在惠及公众的政策,其出发点、落脚点都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人",离开了"人"的公共政策,很容易成为一场工具游戏。或许,在王先生眼里,几百个(实际更多)需要救助的困难学生,比起几百万、几千万大学生是个非常小的数字,但在笔者看来,每一个等待救助的孩子都是一个世界,社会帮他还是弃他,影响可能是一生一世的,又怎么可以轻松地"忽略不计"?
其三,媒体宣传国家助学政策与呼吁社会捐助,二者丝毫没有矛盾。笔者注意到,每项国家助学政策的出台,媒体常常"头版头条"地宣传,并没有谁像王发言人所说的那样――― 漠视政策。王发言人大肆推崇自己以评论员身份在某报发表的"好政策能让千万人受益",但如果以为在目前情况下,全国的媒体都应该单纯宣扬"好政策",只说好话,不顾现实不足,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么?
评价一件事物,要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媒体呼吁社会帮助贫困生,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被救助者入学时的笑脸可以看到;如果一定要说出"弊",那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让教育主管部门感到"很没面子、压力很大"。舍此之外,还有什么弊处?
但相对于急需帮助的个体,教育部门的 "面子"真的就那么值钱吗?相对于当前助学体系的基层落实现状,媒体给他们些压力难道不应该吗?教育部的官员不能高高在上,坐在冷气房里形成自己的观点,而要把自己的认知深深地扎根在民意基础之上。站着说话,腰是需要有痛感的。把必要的社会调节视为眼中钉,除了权力傲慢,还能让人怎么想?
来源:华商网 - 华商报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