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六月 24, 2007

今日感慨:看书相当于精神洗脸 袁岳

 
http://blog.sina.com.cn/u/489548eb01000aqz

新星出版社没怎么听说过,但出的译著《人的现象》还不错,这是法国人德日进写的书。刚刚读完了美国人昆内特的《钓鱼课》和加拿大人伊尼斯的《传播的偏见》。这些都称得上是好书。我四月在美国旅行期间带了六本书,一周内已经看完三本,到纽约站就要补充两本才能让下面的旅程上有书看。在我看的书中每10本书,国内著者的大约是2-3本,相对而言,国外作者的书更有深度与系统性,国内作者的拼凑性还是最明显的,自己的思想比较少,或者虽然有但比较零散。我看书看得很快,大约2―3天看一本书。
    我对看书有三个基本的经验:一是多读,新书很多,如果按一月一本的看,一个人一辈子看不了几本书,也就发掘不了多少新的视角,就难免看问题很偏,所以要累积相当的量才行,而且这个多不只是一个书的数量多,而是要类型多,很多读书多的人与不读书的人一样固执,原因就是只按一个方向读书,读书要博才能不偏;二是快读,慢读记不住,而且会削减对于书籍的整体感,因此要快读以知书的概貌与少数要点,下次想要的时候可来查阅就可以了,因为其实书是不容易记住的,只要头脑中有索印来源的印象就可以了;三是错读,把不同类型的书放在同一个时候读,因为它们涉及的方面不一样,交叉阅读的时候头脑就比较不累,趣味性也比较强,尤其把有图文与没有图文,休闲类与严肃类读物交错读就效果更佳。
    很多人读书很功利,就是用哪类书就读哪类书,我个人的经验,这类指南性的书有很具体的效用,在培养初级技能与知识方面有帮助,但是要想有很好的理解就要读更多看起来无关,但能解释各类社会与个体现象的书,帮助理解技术与人文发展的书。其实学问在其本质上是连接的,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分隔与分门别类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太少,因此只能用片面的方法去感受与领会,我们要能在认识能力与思考能力上超越别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跨越门类与超越功利地去读书,这样我们就比较能够理解门道,比较能够提升视野,也比较能够实施创新与取得管理突破。我们进行的任何行为在惯行一段时间之后就有衰退、固化与蒙尘的特点,经常的读书尤其是经常交错的读书就如同洗脸,使我们更精神地去面对新的局面与问题,读书人的精神境界与不读书的人其实很难类比,正如蓬头垢面者与神采飞扬者的类比一样。
 
 
 本日场景:到广州,真热。下午与广州公司同事去见客户。这两天要帮助这里的同事做点培训的工作。看广州同事们做的作业,蛮认真噢,欣赏啊,只要认真对待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本日小诗
 
越夜
 
我站在木棉树下,
听着树叶,
对着闷热的夜色,
默默地,
诉说。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三色炒蛋
    分将菠菜、胡萝卜、平菇切成碎末,用三个碗各打入两鸡蛋调匀,再把三种菜末各放入碗内蛋液中调好加盐酌量,分三次起油锅,前两次大火快炒后取出放盘中,第三次炒后起锅,与前两次炒蛋在盘内放为三堆。色味俱佳,可用。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