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吴敬琏・他女儿的新书
周一,在中欧拜访吴敬琏,78岁老先生,每天还能讲4小时的课,他的健康是中国的福气。老先生的长女出版新书《我和爸爸吴敬琏》,将它与柳红2001年出版的《吴敬琏》一起读,可得出很多的感慨。
吴敬琏的生命似乎与某种传承有关。他的叔外公是清末保路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那个事件直接诱发了颠覆清帝国的武昌起义,他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邓季惺,《新民报》的女主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大侠。
吴敬琏从54岁起才真正进入经济学家的主流。而让人惊奇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三个经济思想家都把最后的衣钵传给了这个长相清秀、个性坚毅的江南人。
1974年10月,顾准得悉自己得了癌症,他临死前最后长谈的人是吴敬琏,他对吴说,"我将不久于人世,而且过不了多久就会因为气管堵塞说不出话来,所以要趁说得出话的时候与你作一次长谈,以后你就不用来了。"在这次长谈中,顾准认为中国的"神武景气"是一定会到来的,什么时候到来不知道,但是,一定会到来。所以,他用最后的一点气力送给吴敬琏四个字,"待机守时。"两个月后,顾准去世,吴敬琏和一位护士亲手把他推进了阴冷的太平间。很多年后,吴敬琏回忆说,"我在回家的路上就是觉得特别特别冷,觉得那是一个冰冷的世界,顾准就像是一点点温暖的光亮,但是他走了,但是,我想,他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光亮・・・孙冶方晚年最重要的研究伙伴之一也是吴敬琏。而离休后避居四川的蒋一苇则让吴敬琏接替他出任《改革》杂志的主编,并在临终遗言中,把有关遗稿交给吴敬琏处理。顾、孙、蒋三人晚年思想开放,"衣钵"遗传到吴敬琏,如今视之,应该没有枉托后人。
拜别吴敬琏后,走在中欧安静而优雅的草坪上,我很感慨于时代的奇妙。一代人或许真有一代人的使命,其血脉传承,曲折微妙,却从不改倔强的本色,中国之未来,不在于有多少机器,多少黄金,多少高楼,却在于我们每一代有怎样的人,130年来,那条追求自由的血管还在热烈的奔流,这大抵是最伟大的希望。comment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