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三, 十二月 02, 2009

闲话《新华日报》”开天窗”

(看来国民党的新闻检察官也很厉害啊!!)

文|容安

一月份的山城,夜晚依旧寒气逼人。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户,里面人影攒动。突然间声音低了下来,一个浑厚的男音开始讲话,讲到中途被打断,一份电报被递了上来:

1月4日,新四军军部九千多人从安徽泾县出发,第二天到达茂林地区,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第二十三集团军顾祝同、上官云相所属部队袭击,叶挺被捕。

周恩来看到这个不详的消息,觉得应该对在场的人们讲些什么。这时,饭厅的灯突然熄灭,短暂的黑暗之后,又亮了起来。他说:

"黑暗是暂时的,光明终会到来。"他接着说:"好像刚才的消息说到新四军最近在向北移动中北国民党重重包围,但相信那些战士是会冲破包围和黑暗,因为他们有必胜的信心和艰苦卓绝的毅力。"

1941年1月11日,共产党在重庆获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已经在国统区出版了三个年头,历年的创刊纪念日都会一些庆祝仪式。这天晚上,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南方局领导人来到报馆祝贺并参加庆祝大会,周恩来在会上发表讲话,发生了前面的一幕。

1月17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并通过中央社编发消息强迫重庆各报馆在第二天刊登并配发评论。

虽然从法律上说,《解放日报》在国统区的出版是自由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这样。国民党为了钳制言论,在其统治区设置新闻检查制度,身为共产党机关报的《新华日报》所受到的检查尤其严格,怎样将皖南事变的真相发出去便成了报社同仁所要费神的难题。

这天晚上,在山城斜坡梯街,《新华日报》总编潘梓年和石西民打着油纸糊的灯笼匆匆走过,一一到《大公报》、《新民报》、《新蜀报》、《国民公报》等 报馆的夜间编辑部向编辑们说明皖南事变的真相,希望他们能对中央社歪曲事实的稿件予以抵制。然而各家报纸毕竟不是共产党的喉舌,自然不会只为共产党说话而 将矛头指向国民党。

战斗的只能是《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组织写作了交待皖南事变真相的消息和驳斥国民党的社论,一送检便被"墙"。

1月17日夜,周恩来亲笔写了"为江南死难者致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挽词,准备在第二天报上刊登。编辑部在午夜过后才拿到手稿,而此时的新闻检察官还坐在报馆里等着第二天要出版的报纸。

为了刊登周恩来撰写的题词和挽联,《新华日报》在版面上做了特殊安排,在题词的版面上事先填上其他两篇无关紧要的稿子,先印了几份拿给这位三十多岁的检察官看。这位检察官看报上没有"皖南事变"的字样,便放心离开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新华日报》已经粘贴在大街小巷的阅报栏里,送到了订户家中。通过两处处理的版面,开了一个大"天窗",以此让读到报纸的人都明白了其无声的抗议。

untitled

《新华日报》的编辑章汉夫在几个小时之前陪着年轻的新闻检察官烤火,他们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谈话:

检察官:我是奉命来的,目的是要求《新华日报》明天的报纸上不要等在反政府的新闻和文章,希望你们能体谅我的苦衷,明天报上没有什么大事,大家都过得去,我也就好交差了。

章汉夫:新四军是勇敢抗日的军队,为什么政府不守信义,对正在北撤的新四军突然发动围歼?你们作出这样亲痛仇快的事,居然还颠倒事实真相,宣布新四军是叛军,对我们送审的揭露事实真相的新闻稿也加以扣押,你们这样做,只能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称赞。

你们不让《新华日报》刊登事实真相的报道,道理何在?新闻自由权利在哪里?

检察官:国家大事嘛,我们也不必多谈。总请你们谅解,我希望明天大家都没事,对我好,对你们也好。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