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录取三轮车夫是佳话更具破冰意义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曾以诗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的人才,有的时候表现为"偏才"、"怪才",是 不适用于常规的选拔程序和录取渠道的,而必须要有伯乐突破体制性的障碍,用"不拘一格"来使人才得其所用。这种选人的"不拘一格"从文化上而言,是创造了 一段不朽的佳话,而从体制规矩而言,则具有破冰意义。
这样的例子其实早就有的。哲学大师梁漱溟当年没有考上大学,可是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 生慧眼识才,让其破格当了北大哲学系的教师。还有沈从文,小学没有毕业也被胡适之先生请到了中国工学的讲台上。至于偏科者,或者只有高中学历而被导师"破 格"的,这样的学人更多了,如大学者钱钟书,还有复旦学者葛剑雄等。38岁的三轮车夫蔡伟,被裘锡圭先生列入博士录取的拟定名单,只是在现代语境下再续学 界佳话而已。
人们之所以对此佳话还存有共议,不过是因为现有高招体制的以下原因所致。一是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规则制度成为考量公共事物的最 佳理性原则。一方面是考试选拔人才是最为公正的,这一点公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是我国的学位授予制度已经非常健全,譬如报考博士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 力,而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二是近年来学术界浮荡着一股不太健康的风气,学术腐败现象屡现。在此情境下,公众也会质疑内中是否有黑幕有猫腻。
应该说,这样的公共质疑是有益的。因为这是公众对于社会公平而条件反射式的申论,体现了公共事务中的多元表达。也只有透过多维的公共悬疑,才能透彻这一佳话的本质和真相。
事实证明,复旦的博士生招录体制本身就预留了"破格招生"的路径出口,以便发挥德高望重学界泰斗独特伯乐作用。按此制度,复旦大学的两院院士、杰出教授 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考题由导师自己定,学生可以不参加统考。裘锡圭先生作为国内知名的古文字学家,当然有这个资格。此 外,破格招收蔡伟,复旦方面已经和教育部进行了沟通,畅通了体制上的制度障碍。
更重要的是,蔡伟被特招,不是为了体制破冰而破冰,否则那就是 单纯的哗众取宠了。体制的破冰是建立在蔡伟是个真正难得人才的基础之上。蔡伟下岗10年,为生活所迫当了三轮车夫,但是他为裘锡圭所识却有10多年了。蔡 伟在古文字学上的造诣独特见识,按照裘锡圭先生的说法,要比古文字学内的很多教授还要厉害,裘先生认为,"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蔡伟进阶硕 士、博士,所缺的不是学术水平,而是同等学力和英语水平。也就是说,蔡伟在"质"和"道"上,完全具备了古文字博士的学养,只是少了表象上的"文"和"" 而已。
就此观之,将蔡伟破格录取,是一段名副其实的学术佳话,也是现代语境下谱写的一则伯乐相马的典型语言。不惟如此,这种破格也具有冲破体制藩篱的革新遗憾和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的现实意义。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