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二, 四月 07, 2009

法新社 民工子女成为中国发展的牺牲品


  像16岁少年宋越冬(音)一样,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一年只能见父母一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子女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他们的父母在建设着大城市的未来,牺牲掉的往往是自己的家庭幸福。

  越冬生活在距安徽合肥70公里的一个村镇。安徽是一个贫困的农业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向全国输送了大批农民工,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腼腆的越冬身穿印有NBA字样的T恤衫,看上去跟其他少年没有什么区别。他跟祖父母和姑姑一起生活,父母像很多中国农民一样,离开农村去城里打工,只在春节回来一次。越冬说:"他们回来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终于可以见到他们了。"

  越冬的爷爷说他有四个儿子,都出去打工了,寄回来的钱足够他抚养孩子。爷爷说父母不在身边对越冬的影响并不太大。可是其他孩子似乎没有这么幸运: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性格孤僻,甚至有暴力倾向……

  研究人员早在多年前就敲响警钟,还发明了一个专门的词来指这些孩子――"留守儿童"。他们在家一般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往往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能很好地管教。

  专家认为,心理问题和情感缺失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孩子通常都需要跟父母在一起,跟他们交流。有些农民工子女五年、甚至十年见不着父母,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据统计,中国"留守儿童"的人数从2000年的2300万上升到了2005年的5800万。其中一半的情况是父母不在身边。

  在安徽,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专家将"留守儿童"问题称这为中国社会的"定时炸弹"。越冬所在的学校属于第一批实施留守儿童帮扶计划的学校。孩子们可以得到一些特殊的帮助:比如学校指派老师做留守孩子的"临时家长"。

  学校负责人谢新政(间)说:"以前这些学生问题很多,不过实行帮扶计划之后,他们的成绩都提高了,问题也减少了。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