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经济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昨天和谷主一起去看了一场夜场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American Gangster》。我们想看这个电影已经很长时间了,终于在电影上映一个多月后抽出时间看了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故事的主线就是说Frank Lucas这个人如何在六七十年代利用军用飞机,从东南亚直接运海洛因到纽约贩卖的故事。他的毒品是有品牌的:Blue Magic. 他的毒品的标志是价廉物美:两倍的好,一半的价格。他能做到这些的原因是,他直接从货源地进货,所以省去了中间人的成本。他在鼎盛时期,买下了纽约整个116街位于第七大道和Lenox大道之间的那段,每日的销售额可以达到百万美元,请记住这是60年代的百万美元。
我和谷主从电影院里出来,坐在出租车上就在那里感叹:这个Frank Lucas是个标准的企业家,充满了企业家精神,他做的不就是现在沃尔马做的吗?只不过他卖的是毒品。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地下经济的创新速度究竟有多快?
我不确定应该怎么想这件事情,不过让我说说我的一个想法。经营地下经济应该是要比地上经济要承担更多风险的,因此地下经济的投资的平均回报率应该要比地上经济的高才可以保证地下经济的"健康"成长。要长期的保证地下经济的回报率高于地上经济的回报率,似乎一个可能的途径是地下经济要比有地上经济更快的创新速度。(这里面有很强的对需求方的假设,所以,我不是很确定我的想法是对的)
然后,假设我是对的,这意味着什么?一个很意外的推论是,如果政府不打击地下经济,地下经济的创新速度会放慢。从某种意义上,一些自由主义者是支持这个推论的-比如说,弗里德曼就认为如果毒品是合法化的,更强的毒品比如海洛因很可能就不会被发展出来。
通俗一点说,如果我们的严刑酷法只是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Frank Lucas的话,那我们最好还是得好好想想:我们打击地下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郭凯经济笔记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