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十月 07, 2007

纵论:缅甸军政走向内讧,中国应该妥善应变 / 纵横周刊

 

2007-10-02 10:26 | 阅读(447) | 标签: 缅甸, 内讧, 中国, 应对

过去一周,外界所有关于缅甸的认知符号都以最鲜明强烈的形式呈现人前:昂山素姬、仰光金塔、僧侣革命。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由大幅调涨燃料价格而引起的僧侣示威开始正式升级为大规模全民反政府抗议。上周在缅甸原首都仰光、中部佛都曼德勒、西部油港实兑等半数的省会城市僧侣与民众的大规模联合示威游行此起彼伏,游行人数从一万人增至十万以上。

随后一切都循着19 年前缅甸民众1988 年反政府示威的轨道:在上世纪末的那次民众示威中,缅甸军政府镇压造成三千多人死亡。军政府二十五日晚上宣布两大城市仰光及曼德勒实施宵禁,缅甸与外界的通讯联系开始被切断,大批军队进驻仰光。二十六日当局开始以武力驱散并殴打僧侣、学生及其它游行人士,已传出有9 死和近千名僧侣被逮捕。

美国、欧盟官员拟订了新的制裁计划,拒绝缅甸军政府官员和冻结相关官员在其境内的财产。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并派出前联合国副秘书长甘巴里作为特使与军政府高层,反对党领袖昂山素姬分别会面。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另外的变化。缅甸军政府头号人物丹瑞将军缺席当日联合国特使甘巴里与缅甸军政府高层会晤,反以健康为由在泰国接受医疗检查。丹瑞在此前27 日晚已安排妻子等8 名家人乘坐由亲信、缅甸富商Tayza 持有的一部蒲甘航空包机前往邻国老挝首都万象。而Tayza 本人也已于29 日结束了他在缅甸的产业,并以两个月补薪遣散所有雇员。种种迹象表明,政治强人可能已经丧失了对军政府的绝对控制力,军政府2 号人物貌埃很可能已经借力这场在全国蔓延的示威实现了逼宫。他控制的驻防在仰光附近的第33 及99 两个被派往镇压民众的轻步兵师据称镇压不力。

近年来,当前缅甸军政府内斗不断,丹瑞一方面拉拢年届70,百病缠身的2 号人物貌埃,许诺将尽早交棒给他以防范原温和派总理钦纽可能的复辟,另一方面极力提拔对他效忠的60 岁的都拉隋曼,多次表示将许以国防军总司令头衔,以牵制貌埃。

在这样缅甸场景下,审视或质疑大国影响力或批评有关国家放手邪恶,似乎缺乏足够驱动力。就目前局势而言,军方政治权力的更替的完成就将是僧侣的革命的成果。无论取得最终胜利的是哪一个新的缅甸军人,他都将维持并扩大各国在缅甸的现有利益以取得各方支持。假设局势真的这么发展,这样借力民众完成的军政府朝代更替对参与的民众和流血的僧侣简直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胜利。

再看国际影响方面,直到目前对缅甸的具有现实影响的中国、印度、东盟、日本各方却都相对保持着低调。在30 日前,地缘政治考量、能源开发优先权、武器销售利益可以为以上大国的旁观姿态做注释。不过,虽然中国并不是缅甸最大的援助国,对其内政的干涉能力甚至不如东盟,且在缅甸此次"僧侣革命"中并不比任何其他当事国更加袖手旁观,但因为意识形态、奥运会、联合国否决权等方面的因素,中国成为当然的众矢之的。

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还能和缅甸保持睦邻关系,就是因为在1980 年代完全放弃了对缅甸共产党的支持,也不参与缅甸国内汉族的独立运动。由于长期的被殖民经历,以及整个国家统一尚未真正完成,缅甸政府对于任何国外的干涉都敏感异常,因此对外关系采取了和任何邻国都友好的中立外交,让自己处于中国、印度、日本、东盟的拉力平衡系统之中。鉴于缅甸高度的地缘战略优势,当事各国相互牵制,无法主动公开谴责和制裁缅甸军政府。新近常举人权外交旗帜的缅甸金主日本,甚至在国人死在现场的残酷事实面前,都不肯许诺放弃对缅甸的援助计划。

但台面下的地缘政治现实并不是国际政治的全部,不能干涉内政不代表无所作为。另外一个具有高度地缘政治价值的麻烦国家是朝鲜,中国在2003 年成功地举办了六方会谈,在继续保存中国对朝友好关系的同时,也获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责任感的认同。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拥有亲华(至少不反华)的缅甸政府至关重要,但如果这个政府开始遭到该国人民的唾弃,中国也必须妥善应对,不能在形式上成为被唾弃政府的同路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国家利益在缅甸的长远发展;否则,万一形式逆转,新的民选政府至少会在短期内反华,严重伤害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国能说服朝鲜,能部分说服苏丹,相信也能找到政治手段来劝说缅甸政府,这样才能在维护国际社会对中国观感的同时,捍卫中国在复杂局势地区中的国家利益。

纵论由相关研究员写就,经过编辑修改。

Researchers List 正式研究员列表

轮值编辑:安替 副刊主编:Vanvan 编辑助理:灵子

本刊研究员:香港(成庆)、台湾(贾葭)、东盟(杨昊)、民进党(何京锴)、印度(陆南)、日本(刘柠)、中亚(夏宛清)、俄罗斯(张昕)、越南(Julie)、马来西亚(潘永强)、美国共和党(Gabriel)、美国国会(何京锴)、美国法律(何远)、德国(王涛)、法国(钱亦楠)、苏格兰(安替)、联合王国(曾飚)、非洲(陶短房)、中东(TARAS)、拉美(胡贲)、经济(柴桑)、香港文化(严飞)、德国文化(VanVan、Tsai Chinghua)、影像(汪伟)

特约作者:书评类(陈旭宇、田方萌)、专访(高文欢)

设计总监:林嘉澍 文章版权作者所有,媒体转载请先获得作者授权。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