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九月 06, 2007

发展中大国如何在金融全球化的惊涛骇浪中崛起 ----评《麦金农经济学文集》

依我看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到位可能比长期的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损失要小。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觉今是而昨非 by 觉今是而昨非 on 10/28/06

200610月,继推出《蒙代尔经济学文集》、《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之后,中国金融出版社又推出了《麦金农经济学文集》,在成本收益核算被奉为圭皋的市场化时代,中国金融出版社这种致力于现代经济学的普及和传承,将销量和市场降低到目标函数第二重考虑的大手笔和大智慧,实在令人激赏。

罗纳德?麦金农是著名的国际货币经济学家,长期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著名经济学家林林种种如过江之鲫,麦金农教授却因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界和政界享受独特的声誉。例如,他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现状和金融改革,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政策和资本账户开放次序。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尽管自己是美国的经济学家,麦金农教授却能够以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立场,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尖锐的批评。例如,他认为,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普遍的流动性过剩和资产市场泡沫,根本上源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采用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美国采用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让其他国家帮助美国承担改善财政赤字的压力。

《麦金农经济学文集》是麦金农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思想轨迹亲自选编的,其中汇集了麦金农教授最著名的论文和著作。该文集包括六卷,依笔者之管见,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主题。第一卷《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与第三卷《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金融控制》属于一类主题,探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金融压抑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金融深化问题。其他各卷则属于另一类主题,探讨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第二卷《国际交易中的货币:可兑换货币体系》和第四卷《博弈规则:国际货币与汇率》是对当代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普适性描述,而剩下两卷则是麦金农教授依据以上理论进行的两个案例分析:第五卷《美元和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从货币政策和汇率的角度描述了美日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冲突表面下的内在逻辑;第六卷《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则是对东亚金融危机中和危机后的剖析,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展望,以及开出了东亚美元制的药方。

要在一篇书评中详细介绍并评介麦金农教授的理论,实在是不自量力并有挂一漏万之嫌。因此笔者不得不采取管中窥豹式的分析手法,介绍并评论自己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麦金农教授赖以成名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问题。麦金农教授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现象,造成不同家庭和不同企业所面临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产品的有效价格是不一致的。这种市场分割的现象是政府广泛的微观行政干预造成的,并且将自我强化这种干预。而其中资本市场的分割就是所谓的金融压抑现象。在金融压抑环境中,货币化程度低下,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管制并进行信贷配给。一言以蔽之,金融业不能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以促进经济发展,这种状态下的金融和经济将陷入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因此,通过实施金融深化来消除金融压抑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繁荣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实现金融深化,就必须保证:其一,政府放弃对经济活动特别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干预和管制;其二,政府必须实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弹性化;其三,政府应该通过对外开放来促进对内改革。

可以说,麦金农教授的金融压抑理论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阶段金融环境的准确描述,其金融深化理论也是我国进行金融市场化改革所遵循的准则之一。令人警醒的是,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取得巨大成功,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经济依然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压抑的诅咒。至少在我国国内还存在着以下市场割裂的现象:一是缺乏一个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户口制度的限制下,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工资的弹性化还没有完全实现,在此意义上而言,中国国内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二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资金市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融资的隐性成本方面还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造成统一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非中性,例如紧缩性货币政策实质上发挥了帮助国有企业肃清竞争对手的功用;三是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之间存在明显的二元性。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和企业债市场明显发展不足,造成信用风险过度向银行系统集中。以上分析说明,中国的金融深化改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第二个问题是所谓流动性陷阱问题。流动性陷阱最早是由凯恩斯提出的,而麦金农充分利用其来说明了日本经济是如何陷入衰退的。麦金农教授认为,由于日本政府的干预和美国政府的压力之间的博弈,日元汇率从1971年到1995年之间一直呈现出缓慢升值和快速升值相交替的局面,从而形成市场上对日元普遍而持续的升值预期。在利率平价的作用下,日元的名义利率将比美元的名义利率低大约4个百分点。而在90年代后半期,美元名义利率已经下降到4%-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日元升值,日元名义利率必须维持在零利率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已经不可能进一步降低日元利率以促进经济增长。虽然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中陷入了长期的衰退,但是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日本政府也难以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重振经济。

流动性陷阱同样对中国经济提出了一个警示。如果人民币实质上继续盯住美元,如果我们依然奉行持续稳健的人民币升值战略,那么一旦美国宏观经济由于原油价格等外生性冲击或者房地产市场崩溃等内生性冲击而陷入衰退,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跌,而为了避免国际资本的过度流入,人民币利率也必须相应下跌。又因为人民币存在长期升值趋势,人民币利率还必须承担相应的几个百分点的风险跌水,那么人民币利率很可能降到零利率水平左右,从而陷入流动性陷阱。要摆脱流动性陷阱,有两方面的选择:一是人民币从实质上和美元脱钩而独立浮动;二是人民币升值应该一次性完成以消除持续性的升值压力。

第三个问题是所谓的东亚美元制问题。目前关于亚洲货币合作和亚洲货币单位的讨论可谓轰轰烈烈,但是麦金农教授却不合时宜地给这些倡议者们泼上一盆冷水。亚洲货币单位的支持者们认为,通过实施一篮子盯住,可以更加有效地稳定本国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从而降低外部波动对于本国产出的影响。但是麦金农认为,对于东亚国家而言,美元是唯一有效的外部名义锚,东亚国家货币如果与美元脱钩,将会陷入利率和汇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加大的混乱局面。东亚国家共同盯住美元,并且在美元盯住制的前提下展开区域货币合作是唯一合乎理性的选择。在这一逻辑下,麦金农教授屡次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提出批评,指出人民币维持固定盯住美元制,并适度放开波幅才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不难发现,从反对人民币升值的论调来看,麦金农和蒙代尔两人站在同一条战壕中,虽然他们这一阵营的声音显得有些虚弱。但是,在推行人民币汇率机制和汇率水平的改革过程中,中国政府应该更多地听取各方面的呼声,并从各种呼声中寻求有益的元素。麦金农和蒙代尔教授的某些观点可能是不太符合中国现实的,例如他们过多强调了人民币适度升值对制造业就业的负面影响,而相对忽视了人民币升值对于服务业就业的正面影响。但是我们绝对不应当低估大师们的智慧。按照笔者的妄自揣摩,麦金农和蒙代尔反对人民币升值的最大担忧,在于人民币可能难以找到比美元更好的名义锚,从而有效地稳定国内的工资和物价。他们不是不知道通货膨胀盯住制和一篮子盯住制(包括BBC制度)的优点。相比之下,中国是一个贸易开放度非常之高的发展中大国,还没有到经济发展"以我为主"的地步,在这种条件下,通货膨胀盯住制能否适用还是一个疑问。而一篮子盯住制中透明度的缺失,也令人心生疑虑。换句话说,即使我们对麦金农教授的政策建议不太感冒,我们也必须找到能够回答其疑问的有力答案。

《麦金农经济学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月版。

(笔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生)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