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毛泽东庐山政争真相 『请各位圈友支持』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里讲,文革后期,林彪代表军队势力,不愿意恢复稳定的政府,而毛则努力压制军队势力,恢复稳定的政府。我认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恰恰讲反了。
不错,林彪是代表军队势力,因为他只在军队有势力,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却是希望恢复正规政府体制的,他提议重新设立国家主席,正是这种观点的反映。而设立国家主席,至少是一种形式上的恢复正规政府体制,下一步就是恢复各级政府。由党主席代行国家元首,这在逻辑上也是不可能长期通行的,迟早要恢复国家主席。
但毛却不喜欢这种看法,他喜欢的是长期非正规模式,并希望把这种模式传之接班人。对独裁偏好到一定程度的人,总希望其接班人继续保持同样的偏好程度。朱元璋就明确禁止子孙后代恢复宰相制度。但宰相制迟早也要恢复。
林彪选择设立国家主席问题作为切入点,应该是有其考虑的。非正规模式只是毛、张春桥等少数人的强烈偏好,设立国家主席一定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另外,我林彪拥戴你老毛当国家主席,让你重新担任正规化的元首,这难道不是为你好吗?你怎好指责我?
因此,二次庐山会议是明确的政见之争,国家主席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权力之争的幌子,也不是林借此问题攻击张春桥,有这个因素,但不是主要的。会议证明了,大多数人是赞同林的观点的。比如汪东兴这样的毛的铁杆FANS,无论毛怎样教育,他都不可能想通,让毛主席当国家主席究竟有什么不好。只有张春桥一个人,真正理解了毛的独裁心曲,这不能不说张真是一个深通帝王心术的聪明人。
在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林派的叶群等人,尽管蹦蹦跳跳,但未必理解林彪的真意。
值得一提的是,林彪客观上是在帮周恩来做事。只有恢复国家主席,再逐步正规化起来,周才能恢复"相"的尊严。周恩来代表曾经的政府体系,却无胆提出恢复正规政府,但我想,他在心里应该是感谢林的。
这就可以看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错误。如果林彪希望长期非正规,他不会提出恢复国家主席。
这真是一场高层次的智力之争。毛泽东的苦处,在于他不能将心曲昭告天下,这就无法解套。但毛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来横的,不跟你玩智力游戏。毛于是指责林彪如下两条:
1、我说过不当国家主席,你林彪还让我当,这就是借题反对我。
2、你林彪其实是自己想当国家主席。
老实说,第一条是真,但林彪的反对显得有理且"忠心"。而毛解套的手法,就是:凡是"反对"就是没理,就不是忠心。就好比一个人说:"领导,我对您有强烈意见。您工作太多了,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大家会说,这个人哪是反对领导,他太忠心了。领导能说"我说过不休息,你还劝我休息,就是反对我"吗?在汪东兴等人看来,林彪的话就是这样,但毛要求他们作如是解,他们也没办法。
第二条就是明显的栽赃了。以林彪的身体当国家主席,其谁能信?
但汪东兴等人不可能想得通林彪的提议有什么不好。毛泽东又说他们糊涂,我想他们就更糊涂了。当时真是一时糊涂了一大片啊。为了不糊涂,他们只好往毛指定的两个方向去想。
这就是我不同意
毕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啊。像汪东兴等人,怎么可能质疑设立国家主席的提议呢?他们怎么可能想到,设立国家主席是和文革的根本目标相违背的呢?因此,他们还和张春桥大干起来。毛保护的不是接班人,而是他的根本政见。他只要在这一点上作出让步,后面就将完全守不住。
我们假设有一人,向朱元璋建议复设宰相,不管他怎样强调自己是为朱家天下考虑,不管有多少人支持他,朱元璋有可能不把他的言论视为对自己根本政见的挑战吗?支持这种论点的人越多,朱元璋就会越恼火。
和毛命运相同的是,宰相制度最终以内阁学士的形式还魂了,不管朱元璋怎样付出努力,怎样向子孙后世告诫 .
林彪是个能忍的人,而且"不打无把握之仗"一向是他的信条。但是,当他在天安门城楼当着毛泽东的面拂袖而去的时候,他有把握赢得了毛吗?他没有把握。
但他却表现出了明显敌对的态度,这正是无把握之仗,有违林彪的信条。
另外,林彪并未血性尽失。为了政见,他还是会作一怒之行。 倒是周恩来,份内事无血性去做。
林彪在71年5月1日晚会上为什么居然冒天下之大不讳,拂袖而去,给伟大领袖一个难堪呢?
林从来不是毛主席无产阶级司令部里的人。司令部以毛江为核心,并由中央文革主要成员构成。
林、周是无产阶级司令部两翼,分别从军、政两方面为司令部保驾护航。与文革前的刘接班人之备胎身份相比,文革期间的林接班人不过一个傀儡,所谓'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被排斥在决策层之外。
比如,杨余付事件即是一例。九大以后,林傀儡逐渐找到了感觉,'真把这儿当家了',开始不安于室。这自然令毛不爽。
林之被抛弃,已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庐山会议仅仅是催化、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已。称天才、设国家主席、一号命令云云虽称政争,欲加之罪的痕迹却也十分明显。不由林副统帅不怒火中烧从而拂袖而去。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